导航
缯姓导航
姓氏维客
Netor直通车
赞助商链接
相关纪念馆
相关族谱
3689个姓1氏
当前版本:网同宗祠 编订于2016/8/19 13:02:00
4469字 评价:0
  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姒姓,出自夏禹之后少康次子列曲的封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夏禹之后少康次子列曲(烈曲)始封于中原地区的河南省荥阳市境内的潧水(溱水)流域,以水谓氏,故名潧国。商王朝初期,再封于今河南与安徽交界的层丘,改称层国。西周初期又南迁封于河南方城“缯关”南部一带,改称缯国,与申国比邻,故可与申侯联合西戎灭西周之“缯国”,侯爵。两周之交,周平王姬宜臼于公元前770年东迁成周后,缯侯因随晋文侯姬仇讨伐东夷,因功其支属封于山东,称鄫国,后与徐、邾、莒等诸侯国为世仇,子爵。在楚文王熊赀伐申国时,鄫国南迁至方城,成为楚国附庸,楚文王封鄫侯为阳城公侯,再向东南迁至今河南省光山县境内西阳,此即春秋末期之缯国,史籍中也称之为曾国,侯爵。
  周灵王四年(公元前568年),公子巫代表鄫国在戚邑(今河南濮阳)参加了晋、宋、陈、卫、郑、曹、莒、邾、滕、薛、齐、吴等诸侯国的盟会,以联合抗御楚国,由此才使鄫国得到了短暂的喘息机会。到了春秋时期的周灵王五年(莒犁比公十一年,鲁襄公六年,公元前567年),公子巫因自恃有强大的鲁国作后盾,因而再次怠慢了莒国。而恰巧当年齐灵公姜环出兵吞灭了莱国,莒犁比公便抓住鲁襄公忙于与齐灵公争抢莱国之地、疏于扶助鄫国的时机,在当年一举灭掉了鄫国。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姒巫出奔到鲁国,并在鲁襄公的手下做了一名大夫。后来,他曾多试图复国,但最终都失败了。在太子巫(姒巫)的后裔子孙中,多有以故国名为姓氏者,称鄫氏,后因为失去了国邑而去掉“邑”偏旁,表示失去国土,改称曾氏,后主要在鲁国生息繁衍,世代相传至今。
  曾氏族人皆尊奉姒曲烈、太子巫(姒巫)为得姓始祖,史称缯氏、鄫氏、潧氏、甑氏、层氏、曾氏之正宗,千百年来一向严厉禁止同姓族人通婚。
  本书按:
  根据缯国、或鄫国、潧国、甑国、层国、曾国在历史上的时间发展顺序,可以归纳如下:
  其一,在河南潧水之潧国者,即郑地之“曾国”。即在史籍《左传·襄公元年》中杜氏注曰“郑地”,这是缯国最早的封地,适封时间当在夏王朝时期,伯爵。
  其二,在今河南与安徽交界处层丘的层国,其始封时间在商王朝时期,伯爵。
  其三,在今河南省南阳盆地与申相邻方城县境内的缯国,即西周时期所封之缯国,据史籍《左传·定公四年》“致方城之外于缯关”,可知春秋时期楚国方城一带的缯国国都必在“缯关”以内,其存国时间当在西周初期到楚封阳城公之前。据在湖北随州出土的曾侯乙墓所中记载的“阳城公”,此缯国迁国时间当在周敬王姬丐(姬匄)二十九年~周贞定王姬介十八年之间(公元前491~前451年),侯爵。
  其四,是随晋文侯为周平王讨伐东夷,因功而被封到今山东境内的鄫国,即史籍《春秋》、《左传》中多有记载的“缯”,鄫国灭于周灵王姬泄心五年(公元前567年),即西周方城一带“缯国”后裔中的一支,子爵。
  其五,在今河南省光山县一带的曾国,为当时向东南迁移至西阳一带的淮河上游的曾国,侯爵。直到战国初期,这个曾国还依然存在。在随地考古出土的“楚王熊章镈”,铭文作:“唯王五十又六祀,返自西阳,楚王酓章(熊章)作曾侯乙宗彝,奠之于西阳,其永持用亨。”这说明,在周考王八年(楚惠王熊章五十六年,公元前433年),楚惠王将所制作的曾侯乙宗庙用的礼器送到西阳祭奠。显然西阳为当时曾国的国都所在。
  故而,缯氏、鄫氏、潧氏、甑氏、层氏、曾氏实为一宗同源,今皆为曾氏。今河南省方城县境内的古鄫国,是这些曾氏在起源、迁变、发展、灭亡过程中一个不可替代的源地之一。
  第二个渊源
  源于各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今土家族、彝族、苗族、黎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缯氏、鄫氏、潧氏、层氏、曾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缯氏、鄫氏、潧氏、甑氏、层氏、曾氏等,最终亦皆改定为曾氏,世代相传至今。
  
  得姓始祖
  姒曲烈、太子巫(姒巫)。夏朝在少康中兴以后,奴隶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了加强集权统治,少康分封族人到各地治理。少康的小儿子曲烈,被分封到一个叫鄫的地方,建立鄫国。据说,曲烈天生神异,精勤思考,善于制做和改进工具。他制作了木工用来求直角的矩尺;制造了用竹竿木棒做支架的方型鱼网罾;制作了射鸟用的拴着丝绳的箭增;烧制了蒸饭盛菜用的陶器甑;教族人纺织出各种各样图案的丝织品即闻名于世的缯。少康封给曲烈的鄫地,在今河南方城县北部。史籍《国语·郑语》中昭注:“缯,姒姓,申之与国也。”缯作为申国的与国,当与其相近。申国在今河南南阳市北,而北面方城县有缯关。公元前567年,鄫国因自恃有鲁国作后盾,而怠慢了莒国,莒国便抓住鲁国疏于扶助鄫国的时机,于公元前567年一举灭掉了鄫国。鄫国灭亡之后,包括太子巫在内的臣民,为了生存逃往鲁国居住下来,为表达离开故土而不忘先祖的决心,遂将鄫国的“鄫”字去掉耳部首(右耳旁为“邑”,古代称国为邑),作为自己的姓氏,于是便正式有了曾氏。缯(曾)氏族人皆奉太子巫为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缯氏、鄫氏、潧氏、甑氏、层氏、曾氏实为一宗同源,今皆为曾氏,是一个多民族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三十二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十六位,属于超级大姓系列,人口约八百三十六万九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2%左右。
  如今,曾氏族人已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越南、缅甸、日本、美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安家落户。
  当今曾氏一族人口众多,尤以四川、湖南、广东、江西等省为多,这四省曾氏约占全国曾氏人口的65%以上。
  
  郡望堂号
  郡望
  鲁郡:亦称鲁国、鲁国郡。西汉朝初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三国时期的曹魏及晋朝改为鲁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泗水、滋阳一带地区。南北朝时期的北齐又改为任城郡。另外,隋朝时期有个鲁州鲁郡,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其间虽然都辖有曲阜,如隋朝时期曾改鲁县为汶阳县,继而恢复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兖州。唐朝时期鲁国郡在今山东省的滋县。
  天水郡: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441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庐陵郡:庐陵郡始建于东汉朝兴平元年(甲戌,公元194年),治所在石阳(今江西吉水,一说在江西吉安)。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高昌(今江西泰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永新、峡江、乐安、石城以南地区。到了唐朝时期,又改名为吉州。
  武城郡:治所在今山西省吉县。吉县古称“屈”,实际上“吉”与“屈”乃一音之转,是后人为避其“短亏”、“困顿”等贬义,才谐为“吉”的。周惠王十九年(癸亥,公元前658年),晋献公为了实施其消灭虞国和虢国的计划,采纳了大夫荀息的建议,以屈产之乘和垂棘之璧去贿赂虞君,请求借道南下伐虢。所谓“屈产之乘”便是屈地所繁育的良马;“垂棘之璧”是垂棘(在今泽州县,一说在曲沃县,一说在潞城市)所产的宝玉,这是两种晋国特有的珍稀之物。起初晋献公还舍不得送给虞君,荀息劝道:“只要虞国允许借道给我国,这两件宝物只不过是在外寄存些时候罢了”。果然三年后,晋国利用虞君的短视先后消灭了唇齿相依的虢国和虞国,良马和宝玉又重新回到了晋献公手中,只是“马齿长矣”。几乎与伐虢战争同时发生的另两件与屈有关的史事便是“夷吾居屈”。当时,骊姬为了废掉太子申生,改立自己的儿子奚齐,借口屈与蒲为国防重地,鼓动晋献公下令让夷吾守屈,让重耳守蒲,完成了她扫清障碍的第一步。据《左传》记载,在修筑屈邑的过程中,夷吾发现筑城的工人常把柴草填进墙体内充土方,工程存在严重的质量问题,于是就汇报晋献公,晋献公又严厉斥责了监工的士大夫。士大夫却恭敬而坦率地向晋献公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没有战争而筑城池,这只能使国内的敌人据以为患,既然是为敌人修城池,又何必那么认真呢?我没有认真筑城,是对您的不敬,但如果认真筑城而被敌人利用,又是对您不忠,我该怎么办是好?如果君主能修养德行,群公子的地位得以巩固,什么城池能比这坚固?但照此下去,不出三年将出现内战,我看就不要太认真了吧”。回家后,士大夫腹牢骚地赋诗一首,其中有“一国三公,吾谁适从”的名句。周惠王二十一年(乙丑,公元前656年),骊姬又设计诬陷夷吾和重耳要加害晋献公,夷吾恐祸及其身,连夜从绛都逃往屈邑。晋献公听信骊姬谗言怒不可遏,派人伐屈,夷吾被迫据城抵抗。次年春,又派贾华伐屈,夷吾不敌,只得逃往梁国避难。屈地分为北屈和南屈两部分。《左传》在记述骊姬谮诸公子于献公时说:“蒲与二屈,君之疆也”,这“二屈”即指北屈和南屈。《水经注》中引用了《汲郡古文》中的一句话:“翟章救郑,次于南屈”,也证实了二屈之分。西汉因在今吉县置北屈县,隶平阳郡。北魏延兴四年(甲寅,公元474年),因定阳县(今陕西省宜川县)的定阳胡人东渡黄河居此,魏孝文帝特在今吉县城侨置定阳郡和定阳县。隋开皇十八年(戊午,公元598年),又改定阳县为吉昌县。“吉昌”一名与当时相邻的禽昌、昌宁、平昌、昌原等县名同属“昌”系列地名,是这一地区古老昌方文化的反映。吉,乃谐音于古名“屈”。五代唐时,为避李克用之父李国昌名讳,改为吉乡县,先后属慈州、耿州、吉州,并为州治所在地。元至元二年(乙丑,公元1265年),吉乡县并入吉州。清雍正二年(甲辰,公元1724年),改为直隶州,辖蒲县、乡宁县;清雍正九年(辛亥,公元1731年),蒲县划出改属隰州。清乾隆三十七年(壬辰,公元1772年),吉州改为散州,与乡宁县同隶属于平阳府。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3月,山西省废吉州,改为吉县至今。
  鲁阳县:即鲁山,古称鲁阳。汉朝时期置鲁阳县,因其县东北十八里有座鲁山,在唐朝时期更名为鲁山。据《读史方舆纪要》:“山高耸,回生群山,为一邑巨镇,县以此名”,治所即在今河南省鲁山县。
  堂号
  鲁国堂:以望立堂。
  天水堂:以望立堂。
  庐陵堂:以望立堂。
  鲁阳堂:以望立堂。
  武城堂:以望立堂。曾氏源出姒姓。夏帝少康封小儿子曲烈于鄫(在山东省苍山县西北)建立鄫国,历夏、商、周三代,公元前567年被莒国灭掉,太子巫逃往鲁国,后称之武城,即今济宁之嘉祥县境。“鄫”去邑(阝)为曾,称为曾氏。曾巫的孙子曾点,字暂,是孔子贤弟子;曾暂儿子曾参传孔子之学,被后世儒家奉为“宗圣”。武城即为曾氏的远祖发祥之地,“武城堂”名本源此。
  三省堂:孔子弟子曾参非常注意修身,每天从三方面检查自己:第一,为人做事有没有尽到心;第二,和朋友交往有没有失信;地势那,老师教的东西有没有复习好。“三省堂”即由此得名。
  追远堂:取春秋末期鲁国南武城人(今山东费县)曾参“慎终追远”之意。
缯姓介绍信息修订

缯zeng
姓氏最新1讨论
维客与宗祠

姓氏操作面板

姓介绍修订史

谱概况修订史

万家姓的说明

姓氏联络
相关留言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关于NETOR | 招聘信息 | 联系邮箱 | 策略联盟
Copyright (C)2000-2024 netor.net.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Netor网同纪念 客服电话:400-088-0131 微信:15011475923 微博:关注Netor纪念
沪ICP备17033281号 上海圣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