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臭姓导航
姓氏维客
Netor直通车
赞助商链接
相关纪念馆
最前  <<上页   下页 >> □最后
相关族谱
3689个姓1氏
当前版本:网同宗祠 编订于2016/7/21 15:13:00
5624字 评价:0
  一、姓氏渊源
  臭[臭、巽、嗅、齅,读音作fú(ㄈㄨˊ),亦可读作xiù(ㄒㄧㄡˋ)、xùn(ㄒㄩㄣˋ),就是不可读作chòu(ㄔㄡˋ)]
  第一个渊源
  源于天狼星,出自古代天文祭祀活动,属于以宗教崇拜为氏。“臭”,上古时期用来称苍穹,指浩瀚广宇中的星辰。在典籍《诗·大雅》中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中国的远古人类,在很早即发现了并规定了宇宙天文现象与地球生物之间的相互关联,因此,将可视的、无声息的、无气味的浩淼无边的宇宙苍穹中的最亮星辰称作“臭”。人类双眼的自然注视视角上缘与地平的夹角为40º,在冬季入夜的星空中,不用费力仰视,以40º自然注视视角从正南方的猎户座三星偏转向东南方看去,有一颗全天穹最亮的恒星在那里放射着光芒,它就是天文学中的大犬座α星,上古时代的中国、埃及人皆称它为天狼星。实际上,天狼星是一个双星座,由两颗恒星组成,环绕它们之间的引力中心旋转一周的时间为50.04年,天狼星距离太阳系只有8.6光年,即8.14×1013公里。天狼星A的直径是太阳的1.70倍,表面温度是太阳的2倍,视星等为-1.45m,比天狼星B亮一万多倍,因此人们目视只能看见天狼星A,而看不见天狼星B。但天狼星B是一颗白矮星,即燃烧尽了的恒星,直径只有12000公里左右,它的体积虽小,但表面的温度却有25000℃,比表面温度为5500℃的太阳高4.54倍,质量有太阳的98%之多,因此密度大得惊人,为地球的181818.18倍,1立方米就有1000万吨重,因此其引力是地球引力的350000倍,天狼星A在如此巨大的引力作用下,被牢牢地束缚在天狼星 B的旁边。在如此强大引力场的作用下,通过它附近的光线也会发生变化,即波长会被拉长,用大倍数天文望远镜观察,其周围的光晕会产生“红移”现象。
  在商、周时期,人类进行以天为主题的祭祀活动,都是在冬至之日,在国都的南郊筑一圜丘举行,因此也叫郊祭,周朝人们崇拜天,是从殷商时期出现的“帝”崇拜发展而来的。圜丘,只有三层,第一层为地,第二层为人,第三层为天,大家可以从位于北京天坛公园的圜丘看到其样子,古往今来,概莫能外,数千年来一直就是那个形状和样式。在商、周古文字中,“臭”就是星辰,“帝”就是其中“最亮的星”,不过是随着不同的天文现象而变化的、对星辰的称谓,包括彗星。而从冬至到惊蛰的整个时段内,天穹最亮的星体即为天狼星,因此又称作“臭帝”、“臭星”,代表着天之子,因此“帝”就是天子,是人世间的最高统治者,君权神授。所以,古代的祭天活动都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这种崇拜活动一直盛行到清朝末期才宣告结束。
  其时,部落酋首、部落联盟首领,皆通过祭司向天祷求,指星为己,称“帝”;亦多有反叛、造反者引称自己;更有执行祭天的大祭司指其为说。在其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其宗教崇拜称号为姓氏者,称臭氏,读音作fú(ㄈㄨ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后期八卦学说,属于以自然现象为氏。在典籍《易·说卦》中说明:“巽,为木,为风,为臭。”“臭”,指气味,为人类六大信息之一,并不专指难闻的“臭味”,所有气味在动物的嗅觉器官——鼻子——进行捕获、分析、判断的过程中,其动作、其感觉皆称作“臭”,万味皆臭。在传说是周文王姬昌所发明的,由中国道家学说创始人老子李耳(李聃)所完善的反映自然辩证逻辑关系的八卦五行理论中,木,为人生之所依,与土、水一起构成人类的自然生存环境,再加上金、火,就构成人类的自然与社会生存环境,因此,巽地在八卦中是紫气笼罩的卦相方位,巽卦多为吉卦。在地球的北半球,巽方并不是一个僵死不变的方位角度,但总体在东南方向上。东南方向起风,是从惊蛰到清明之间的地球北半球季风带所带来的万物复苏,大地回暖,春雨肇始,所有农事历开始的自然现象,是古人经过了万籁萧寂的冬季所向往的季节,因此,“巽方”又称作“臭方”,因风无味,却需要及时捕捉和利用。
  远古人创造了工具,逐渐摆脱了渔猎的束缚,进化到农耕社会,这是人类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表征,而巽方在农耕社会中至关重要,所以,有以这种自然现象为姓氏者,称巽氏,或称臭氏。巽氏、臭氏的读音皆为为xiù(ㄒㄧㄡˋ)。
  第三个渊源
  源于职业,出自秦朝时期小篆字的发明者李斯,属于以职业称谓为氏。这里的“臭”,就是“巽”,有“始”的含义,在秦朝时期专指小篆字体,或以小篆字体撰写文书之人。小篆,又称秦篆,为与甲骨文、金文、籀文有所区别而称之,是秦朝时期秦始皇嬴政命宰相李斯整理发明所创,也是中华民族今天统一的汉字之始。撰写小篆体的工具也称作“巽”,亦称作“臭”,这在《说文解字》中有明确阐述:“巽,具也。”专职以小篆体书写简书文告之人,就称作“巽人”,亦称作“臭人”,取其“始”之意。在秦始皇统一文字之前,经春秋战国的历代变化演进,各诸侯国的文字有很多种写法,比如在春秋中期,秦国的“秦”字,有的写作从舂省从双禾,有的写作从舂从三禾。到了春秋晚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文字差异越来越大,晋国侯马盟书上的草写大篆,要看到其与西周金文之间的传承关系已经很吃力了,但六国文字和秦国文字,都是来源于西周金文的,因此还是同源字体和字型,只是西周金文保持着很强的象形化,但由于偏旁部首的位置和形状皆不统一,这就造成了后来各诸侯国文字产生变异的根本原因。
  秦国在立国之初(公元前770年),自身文化很不发达,所以文字的一笔一划都传承和取自西周文明,在秦文化拿来主义和保守主义的双重作用下,到战国末期,秦国文字却变成了最规范的汉文字。而其他六国的文字则因为随意简省,任意勾绘,所以很难辨认,互不相通,以至于各国之间交换文书,都要由专门的译者进行解释。因此,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从建立中央集权制度的立场出发,开始责成宰相李斯进行了一系列的强制性文化规范,包括文字、法律、度量衡等。小篆,就是李斯在金文、籀文的基础上整理而成的规范化汉字,大体完成于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有三千二百六十四字,一说为三千三百余字,具体字数有待进一步考证。嬴政、李斯为中华民族文字的统一与规范,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小篆的基础上,中国人民发展了隶书、魏书、楷书、草书等多种字体,如今汉字总字数已经
  自秦以降直至西汉时期,巽人、臭人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称号为姓氏者,称巽氏、臭氏、篆氏,巽氏、臭氏读音皆作xùn(ㄒㄩㄣˋ)。
  
  二、迁徙分布
  臭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多源流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两千位,在台湾省则没有,多以丹阳、夷陵、南郡为郡望。
  今湖北省的武汉市、枝江市,陕西省的汉中市、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等地,均有臭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堂号
  郡望
  丹阳堂:丹阳古称润州、丹杨郡,是十分古老的地名,所指的地方迭有变动。先秦时期,共有三处以丹阳为名的地方,但一般主要是指豫鄣郡(今江西南昌)。汉朝时期实施郡县制度以后,先后又有许多以丹阳为名的郡和县。丹阳郡始建于西汉朝元狩二年(庚申,公元前121年),是由原豫鄣郡改置,治所在宛陵(今安徽宣城),下辖十七县,辖境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江苏大茅山及浙江省天目山脉以西、浙江省新安江支流武强溪以此地区。三国时期孙吴国移治到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后辖区缩小。到了南北朝的后魏时,又在河南省项城县的东北置了一个丹阳郡。隋朝吞灭南朝陈国后曾废黜,后隋炀帝又置润州,治所在延陵(今江苏常州),再以蒋州(今江苏南京)为丹阳郡。唐朝时期移治到丹徒(今江苏镇江)。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1118年)升为镇江府。另外,古代楚国最早的都城原在丹阳,即今湖北秭归一带,楚文王东迁至今湖北枝江,仍名其地为丹阳。还有,秦朝时期有一丹阳县,亦称丹杨县,在今安徽省当涂县一带,唐朝时期被并入当涂县。明、清两朝乃至民国时期,现今的丹阳只是个县级建制的城市,位于古城溧阳市旁边,紧依长江,今隶属于江苏省镇江市。
  夷陵郡:距今一二十万年前,清江流域就有“长阳人”的活动。境内数十处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证明七八千年前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宜昌远古属西陵部落,夏商时为古荆州之域,春秋战国时为楚国的西塞要地,建有城邑,以后为历代郡、县、州、府的治所。秦昭襄王二十九年(楚顷襄王二十一年,癸未,公元前278年),秦军大将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夷陵之名始见于史籍。秦始皇二十六年(庚辰,公元前221年)置郡县,宜昌市大部分地域属南郡。南北朝时宋、齐皆与晋朝相同。梁改宜都郡为宜州,西魏时期改为拓州,后周时期改为峡州。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改峡州为夷陵郡,辖夷陵、夷道、长杨、远安四县,夷陵县为郡治,隶属荆州都督府。唐朝初期,改夷陵郡为陕州,领上述四县,属山南东道。唐天宝初年又改为夷陵郡。唐乾元元年(戊戌,公元758年)复改陕州,辖原四县,仍属山南东道。五代时期,陕州与荆州、归州为南平国。北宋王朝复称陕州,属荆湖北路,仍辖原夷陵四县。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5年)改“陕”为“峡”。元朝至元十七年(庚辰,公元1280年)升峡州为峡州路,领原四县,属河南行省荆湖北道。明初改峡州路为峡州府。明洪武九年(丙辰,公元1376年),改峡州为夷陵州,领宜都、长阳、远安三县,治所夷陵,隶属湖广布政使司荆州府上荆南道。清顺治四年(丁亥,公元1647年),夷陵州隶属荆州府。清顺治五年(戊子,公元1648年),改“夷陵”为“彝陵”。清雍正十三年(乙卯,公元1735年),升彝陵州为宜昌府,改彝陵县为东湖县并为宜昌府治所,领东湖、兴山、巴东、长阳、长乐五县及归州、鹤峰二州,隶属荆宜施道。宜都、枝江、当阳、远安四县属荆州府。清光绪二年(丙子,公元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宜昌被辟为通商口岸。次年,宜昌设立海关,正式对外开放。民国初年废府、州建制,实行省、道、县三级制。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改东湖县为宜昌县,与兴山、秭归、巴东、长阳、五峰、鹤峰县属荆南道。当阳、远安属襄南道。民国十一年(壬戌,公元1922年),宜昌属荆宜道。民国二十一~二十五年(公元1932~1936年),宜昌、宜都、当阳、远安、兴山、秭归、长阳、五峰八县先后属第九、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公署设于宜昌县城。枝江县先后隶属于湖北省第七、第四行政督察区,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民国年间(公元1928~1932年),宜昌是湘鄂西苏区湘鄂边根据地、归(秭归)兴(山)巴(东)根据地、荆(门)当(阳)远(安)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武装斗争,在许多地方建立过革命政权。解放战争时期,1948年8月,中共江汉区委决定正式成立第四专员公署(亦称襄西专署),1949年1月改为当阳专署。1949年5月20日在当阳成立宜昌专员公署,同月在当阳组建宜昌市党政领导班子。6月11日,在当阳芦家湾正式成立中共宜昌市委员会、宜昌市人民政府。1949年7月16日,宜昌城区解放。宜昌专署机关和宜昌市党政机关随即从当阳迁驻宜昌城。1949年11月15日,今宜昌市全境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湖北省分设八个行政区,宜昌行政区专员公署辖宜昌、宜都、枝江、当阳、远安、兴山、秭归、长阳、五峰九个县。同时划出原宜昌县城区和近郊农村置宜昌市,直属湖北省人民政府管辖。1951年,改湖北宜昌行政区专员公署为湖北省人民政府宜昌区专员公署,1955年改为湖北省宜昌专员公署。1954年11月,宜昌市改属宜昌专署领导。此时,宜昌专署辖九县一市。1955年7月撤枝江县,将其辖区并入宜都县。此时宜昌专员公署辖八县一市。1958年12月,撤销宜昌专员公署,建立宜都工业区行政公署。1961年5月,撤销宜都工业区行政公署,设立宜昌专员公署。1962年6月,复置枝江县,仍为宜昌专署所辖。至此,宜昌专员公署辖9县1市。1968年1月成立宜昌地区革命委员会。1971年1月,神农架林区划归宜昌地区领导,1972年3月复为省属。1978年8月,撤销宜昌地区革命委员会,设立宜昌地区行政公署。1979年6月,宜昌市复为省辖市。1984年7月13日,国务院批准撤销长阳县和五峰县,分别成立长阳和五峰两个土家族自治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86年12月13日,国务院批准宜昌市设置西陵、伍家岗、点军三个县级行政区。1987年11月30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宜都县,建立枝城市(1998年6月11日更名为宜都市)。1988年10月22日,国务院批准当阳县撤县设市。1992年3月,为适应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经中央批准,宜昌地市合并,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此时,宜昌市辖七县(宜昌县、枝江县、远安县、兴山县、秭归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七个县)、二市(枝城市、当阳市)和三区(西陵、伍家岗、点军)。1995年3月21日,国务院批准成立宜昌市亭区。1996年7月30日,国务院批准枝江县撤县设市。2001年3月22日,国务院批准撤销宜昌县,设立夷陵区。至此,宜昌市辖五区五县三市。
  南 郡:历史上的南郡有二:①始建于战国秦昭襄王二十九年(癸未,公元前278年),汉因之。治所在郢(今湖北荆州),下辖十八县。其时辖地在今荆州、宜昌、宜城、南漳、荆门、华容、远安、当阳、第秭归、巴东、恩施、利川、宣恩、枝江等一带地区。隋朝开皇初年被废黜(辛丑,公元581年)。②秦朝置南郡,颌有今湖北原荆州、安陆、汉阳、武昌、黄州、德安、施南诸府及襄阳府之南境,治郢,楚之故都,在今湖北江陵县东南,辖境相当今湖北粉青河、襄樊以南、荆门、洪湖以西、长江和清江流域以北、西至四川巫山等地。汉置江陵县为郡治,即今江陵县,唐改为江陵郡,旋升为江陵府。
  堂号
  丹阳堂:以望立堂,亦称润州堂、丹杨堂。
  夷陵郡:以望立堂,亦称宜昌堂。
  南 郡:以望立堂,亦称郢邑堂、江陵堂。
臭姓介绍信息修订
  • 臭臭小乐园
    臭臭
    2017年August月
    94:41:19
    tonesoft访客
      汁踌降斑鲽喁辐彻橘http://bbs.xisanqi.cn/thread-550343-1-1.html
      
    臭姓留言
    [现0条]
    经典值0
    [编辑][取消]
    2017年August月
    93:11:10
    tonesoft访客
      影咸社葭裢哝喝惋http://bbs.xisanqi.cn/thread-550343-1-1.html
      
    臭姓留言
    [现0条]
    经典值0
    [编辑][取消]
    2017年August月
    92:50:16
    tonesoft访客
      逻顶造稞叙仪渡羚浈践诊谔歧川獍崞http://bbs.xisanqi.cn/thread-550120-1-1.html
      
    臭姓留言
    [现0条]
    经典值0
    [编辑][取消]
    2007年October月
    1821:18:46
    臭姓火炎
      武汉大学有个叫臭甫欢.不知是姓臭还是姓臭甫.
    臭姓留言
    [现0条]
    经典值0
    [编辑][取消]
最前  <<上页   下页 >> □最后

臭chou
姓氏最新1讨论
维客与宗祠

姓氏操作面板

姓介绍修订史

谱概况修订史

万家姓的说明

姓氏联络
相关留言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关于NETOR | 招聘信息 | 联系邮箱 | 策略联盟
Copyright (C)2000-2024 netor.net.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Netor网同纪念 客服电话:400-088-0131 微信:15011475923 微博:关注Netor纪念
沪ICP备17033281号 上海圣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