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効姓导航
姓氏维客
Netor直通车
赞助商链接
相关纪念馆
相关族谱
  • 相关族谱
  • 喜讯(计1代,入谱1人)
3689个姓1氏

効xiao
姓氏最新1讨论

维客与宗祠

姓氏操作面板

姓介绍修订史

谱概况修订史

万家姓的说明

姓氏联络
相关留言
  • 姓氏经典留言
  • □502293067:姓氏评论(2014/5/20 10:08:02)
  • □効延庆:姓氏评论(2012/9/1 18:13:25)
  • 同宗志军、云霞微茫二先生:
      读其所采,获取、启发不少,由衷钦佩。十分感谢对効氏探源所作的贡献!
      効姬夫人墓志铭极具价值。
      相信越来越多効氏子孙的关注,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发现。
  • □効延庆:姓氏评论(2011/11/3 15:00:24)
  • 云霞微茫:
       问好!
       早已高度关注効姬夫人墓志铭,不知内容所陈又何位高人发现,网寻无应,索骥无着,奈何条件所限,只能择期亲往。现看到铭文,拜读文献,有些“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感觉,获益匪浅。只是:
       既为本姓人,如能通报实名,敞亮说话,方便大家求教,则善莫大焉!
  • □云霞微茫:河南是一个蒙古族大省,元末很多蒙古人定居河南(2011/4/12 11:57:25)
  • 元末,有很多蒙古人定居河南。其中有很多人至今依然保留蒙古族身份。効姓在河南,不是个案。只不过姓効的人可能自身力量小、人数少,或者还有其他原因,总之彻底变作了汉族人。当然,这只是在効姓人关于祖先是蒙古人的这一传说的基础上,建立的猜测。
      以下是一些网上搜集来的资料
      。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河南省有蒙古族82170 人。
      在南阳镇平县晁陂镇、贾宋镇、老庄乡的蒙古族聚居村中,流传这样一个传说:晁陂蒙古族的祖先是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的第四个儿子铁木花儿,元朝灭亡后从大都(今北京)到晁陂来隐居。这种传说也得到了相关学者的认可。
      
      他们认为:居住在南阳地区镇平县晁陂镇的蒙古族以及由此分散出去的王姓蒙古族是元末隐居下来的元朝官员的后裔。
      
      关于这一点,在这支蒙古族的族谱上有明确的记载:“昔元纪,自文宗殂,顺帝御极,明主由和阳渡江,取太平路逼燕京,元帝奔应昌,遂移祚。公睹气运迭嬗,克自保重,游冀北,走覃怀,率江左,渡河南,偕先大人经历殆尽,卜居晁陂。”
      
       从上述族谱中得知:他们的祖先铁木花儿,在晁陂单传四世,始祖无真实姓名,号“ 二老”,二世祖号“大老”,三世祖名王贵,四世祖名王宗祥,他们的墓碑上只有“王公之墓”字样,均没有出现名字,名字是在五世祖墓碑上才出现的,五世祖王东溪,生四子:辂、轲、轼,第四子夭殇,三个儿子的后代分散在镇平、内乡、南召、南阳诸县。
      
      二是不“ 圆月”。农历八月十五祭月、吃月饼是汉族的习惯,称为“圆月”。由于“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在河南甚为流行,所以在蒙古族群众心目中,不免把“圆月”视为一种敌对行为;
      
      四是同姓不婚,维持以男性计算的蒙古血统;
      
      《五石脂》中说,元末农民大起义,群雄纷起,反对元蒙政府,元顺帝逃往塞北,在中原的蒙古族达官贵人也四散逃跑。河南有一蒙古家族迁移到吴江,避居南莘塔村。为防备不测,只得放弃蒙古族姓氏,改用汉字“迮”姓。据说,他们的祖先居住在中原近百年了,早已熟悉汉文化。起先选择“昨”字作姓,寓意“不忘昨天”。后来又觉得不妥,“昨”字易遭人猜疑。联想到全家族千里迢迢跋涉到江南,于是去掉“日”字,加走之底成“迮”字。而“迮”字本意逼迫、仓促,又有半个“昨”字。一个“迮”字隐含家族命运的几重意义,最恰当不过了。
      
      河南内黄 清丰 的 董.李.马.关.陈 五姓蒙古族人是当年豫王铁木黎为了逃避明兵追捕,令五子改姓,随其妻姓:铁木清(董清)、铁木明(李明)、铁木能(马能)、铁木杰(关杰)、铁木俊(陈俊),分居五处,这便有了今日的豫王铁木黎为了逃避明兵追捕,令五子改姓,随其妻姓:铁木清(董清)、铁木明(李明)、铁木能(马能)、铁木杰(关杰)、铁木俊(陈俊),分居五处,这便有了今日的 五姓并《五姓宗谱》。经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满昌等三位学者,2007年2月r对《五姓宗谱》进行考证,确认元朝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五代曾孙铁木黎后裔在今河南内黄、清丰一带。
        史记记载,忽必烈是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四子拖雷的儿子,即成吉思汗的孙子。当时,元世祖忽必烈第七子西平王奥鲁赤的曾孙铁木黎任御史中丞,赐豫王封地河南。
      
        大元帝国于一三六八年覆灭,当时中国各省的蒙古人为了逃避明王朝的追杀,隐姓埋名四处逃难。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满昌、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族哲学史教授武国骥,内蒙古科技出版社民俗学博士、研究员布林特古斯三位学者,对现存于河南内黄、清丰县大清时期的《五姓宗谱》考证后认为,豫王铁木黎由于来不及后撤,隐居到今内黄县、清丰县一带。
      
      大元豫王铁木黎第二十三代子孙,即铁木明后裔内黄县卜城乡马次范村村名李希顺告诉记者:“直到清初后裔才得以公开身份,并立碑祭祖,凭吊古贤,《元御史中丞河南行省右丞文贞公墓》对这段史料也有明确记载,我们五姓家族的族称应是蒙古族。”
      
       目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成吉思汗研究所认定了河南省内黄县等地区有关成吉思汗后裔一事。
      
       洛阳地区的蒙古族一律姓李。这支蒙古人多居住在孟津县。孟津县麻屯乡君帐村老人李学仁@@藏的《李氏族谱》云:李出有元,札刺尔氏。自始祖忠宣生忠武,以开国勋封鲁。忠武生忠定,食采东平,遂居州之阳谷马儿庄。忠定子七,可传者长忠烈,次武靖王霸都鲁,子五,长子忠宪安童,忠宪生司徒兀良台,司徒生文忠拜住……这里的忠宣、忠武、忠定分别指孔温窟哇、木华黎、李鲁。稍有不同的是,李鲁长子塔思没有忠烈溢号,霸都鲁乃其三子而非次子。霸都鲁只直四子而非五子,其他都与《元史》吻合。木华
       黎是元代颇有权势的家族,他本人及父亲、儿子均曾封王,孙子拜住、玄孙安童任过右丞相,一门显赫,职高位崇,受封于鲁,定居东平。霸都鲁的六世孙怀远任松江(今属上海市)万户府,怀远之子咬儿袭父职,举家迁往松江。明军占领松江,咬儿之子可用因“款附意缓,滴戌河南……世居洛县之南关,是为河南祖。”所谓
       “款附意缓’云云,分明是说投降迟了,因此获罪滴戍河南。由于他们是胜朝遗民,不敢再姓札刺尔氏,以免招来祸患,于是“易氏日李,从木从子,志所自也。”取“札”的偏旁“木”字,下面加上“子”字,就成了“李”字,表示仍是札刺尔氏的子孙,这就是洛阳一带蒙古人改姓李氏的由来。作家李准即孟津的蒙古人、他自己就说,“姓札刺尔氏,不讳其祖为鞑人
      
      
       平顶山地区的蒙古人姓马、宣二姓。市效北渡乡荆山村有一千三百六十多人,已延续二十八世,全姓马。叶县廉村乡宣疙瘩村有数百人,全姓宣。其他村庄还散居有不少宣姓的。 马庄村有一百多人,全姓马。他们分别是元朝蒙古族官员马秃塔儿、宣贴木儿的后裔乾隆时修的《叶县志》提到马秃塔儿时说:到正间累官昭勇大将军,@@枢密院事、上轻车都尉,追封范阳郡侯,侨居于县北荆山下。马氏祖坟至今仍完好无损,其中一通石碑写道:
      
       先始祖范阳侯(即马秃塔儿),有功于元,敕赐荆山。明兴,马氏子孙俱以胜国名臣之后获罪新朝(指明朝),因仆茔中碑石及一切天禄辟邪翁仲之属而埋之,隐胜名不仕。久而失记,不知墓碑所在。
      
       明朝推翻了元朝,原来高贵显赫的蒙古人,一下子从峰巅跌入了谷底。马秃塔儿的后人因得罪新朝而招致罪戾,便推倒了祖坟中的石碑、翁仲,隐去了本来姓名,不敢出仕,摘取其祖先马秃塔儿的马字为姓,以免明朝统治者识出他们的庐山真面目。宣帖木儿的后人也照此办理,改称宣姓。
  • □云霞微茫:注册一个ID来发帖(2011/3/7 8:14:46)
  • 我从2006年就开始关注这个効姓论坛了。先开始看到这里留言寥寥,効延庆先生(以留言时间看,好像他最早来到这里)写的姓氏介绍栏里只说到我姓有甘肃支系,而未提河南支系(当时惊讶于甘肃竟然还有我姓人聚居,出乎意料)。于是我留言说河南许昌一带也有很多我姓人居住(由于我当时误以为舞阳在许昌境内。而且也不清楚舞阳到底有多少我姓人,后来才知道少得可怜)。紧接着这里来了舞阳县的効志军先生,他厘清了我姓河南支系的头绪。
      平时偶尔会来这里看看,有时还会留言说说自己的想法。我甚至还曾到处检索古籍,以期在古籍中发现些有关我姓的蛛丝马迹。最后功夫没有白费,在北大图书馆网站检索到了那篇关于唐朝効夫人的墓志铭,然后我把这条线索发到了这里。当时感觉关于我姓起源问题的研究,我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打算参与,欲坐等高人来研究。但是能为研究者打这些下手,也是好的。一直很期待有人能够寻找出来我姓的源流与沿革。后来去隔壁人家校氏的论坛看了看,校姓人士对他们姓氏起源的探寻深度令我啧啧称奇,很华丽很精彩,那些内容完全可以结合到对我姓起源的讨论中来。又得知甘肃支人士修订家族谱系,感到很有意义。还知道了各地効氏与校氏人士曾在郑州聚会,共商大事,也不知道详情如何。这些年来介绍栏里的内容屡经更新,内容充实了很多。如今,这些内容已经在网上辗转流传,甚至还被好事者转到了百度百科里,殊觉可笑。
      这么多年过去了,论坛似乎越来越沉寂。以留言数量看,这里只有効延庆先生、効志军先生以及本人比较活跃。当初本以为我们既然对该问题如此重视,我姓的来龙去脉会被很快挖掘出个大概。但看论坛里的内容刷新,似乎进步不是很大。同时也感到这件事做起来并不容易,要涉及到以国学为主的多个学科领域。虽然我才二十多岁,但也不知有生之年能否见到研究取得最终成功。继续坐等高人实非良策,对自己姓氏的研究应该积极主动,当仁不让。即使才疏学浅,也应尽力施为。等着看好戏,好戏不知何时才能上演,也许真的遥遥无期。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于是我开始着手干了。现已取得若干成果,我将陆续贴出我的几篇文章,只作抛砖,希冀引得美玉出。大家若觉得我文章中不合理处颇多,就全当我是在这里灌水以添加人气吧。今后但愿不要只是我等三人孤军奋战,自言自语,请有识之士咸与讨论。况且我姓的总人数虽然有可能暂时还在增长,但是由于老龄化,大趋势是趋于减少的(这和全国的人口现状异曲同工),以后未必会掀起研究高潮。我们应该尽早发力。
      由于我姓实在太小太小,属于罕见姓氏,专家会来研究的可能很渺茫,这个研究还要靠我们姓効的人自己,求人不如求己。我姓的起源发展可能蕴含着一个跌宕曲折的传奇,我们应该把这出好戏的幕布拉开。况且饮水尚且思源,这个研究实际意义也很大。我呼吁大家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都能有舍我其谁的观念,为我们姓氏的起源发微添砖加瓦,一起加入寻根之旅。尤其是懂国学的我姓友人,这个研究很需要你们参与。大家群策群力,终能拨开迷雾,找到结果。即使我们不能找到最终结果,那么我们的讨论也不会是徒劳,毕竟愚公还去移山,以后只要还有人姓効,研究就会不绝如缕,我们的成果会传承下去。此事意义重大非凡,希望早日水落石出,使后人不再像我们一样如此迷茫。以上所说,不知大家以为然否。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关于NETOR | 招聘信息 | 联系邮箱 | 策略联盟
Copyright (C)2000-2024 netor.net.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Netor网同纪念 客服电话:400-088-0131 微信:15011475923 微博:关注Netor纪念
沪ICP备17033281号 上海圣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