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博鲁特姓导航
姓氏维客
Netor直通车
赞助商链接
相关纪念馆
相关族谱
博鲁特 3689个姓1氏
当前版本:网同宗祠 编订于2016/7/14 14:52:00
2915字 评价:0
  一、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朝时期科尔沁蒙古博鲁特部,属于以为部落名称汉化氏。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记载:蒙古族博鲁特氏,亦称巴鲁特氏、伯鲁特氏,原居科尔沁(今内蒙古通辽),后迁喀喇沁(今内蒙古赤峰喀喇沁)。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称巴鲁特氏,满语为Barut Hala。
  明朝中叶以后,蒙古族博鲁特氏即多冠汉姓为陈氏、李氏等;在清朝晚期以后满族巴鲁特氏则多冠汉姓为白氏、拜氏、巴氏、苏氏等。
  
  二、迁徙分布
  博鲁特氏复姓是蒙古族、满族共有姓氏,今仍在称呼使用,亦多汉化为陈氏、李氏、白氏、拜氏、巴氏、苏氏等,分别融入各氏大家庭,多以辽东、科尔沁、喀喇沁为郡望。
  
  三、郡望堂号
  郡望
  科尔沁:通辽市科尔沁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坐落在西辽河、教来河冲击平原中部,是东北和华北的交汇处,全区总面积为三千五百平方公里,辖十八个苏木(镇、乡)、十个街道办事处,是通辽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早在五千年前的旧时器时代,科尔沁草原就已经开始有人类栖息活动,在当地人民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具有独特品味和风格魅力的多元复合文化——科尔沁草原文化,曾先后涌现出清朝国母孝庄文皇后、爱国将领僧格林沁、民族英雄嘎达梅林、革命烈士麦新、吕明仁、徐永清等历史名人。科尔沁区与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摇篮“沈阳共处环渤海经济圈”,与沈阳、长春在空间上形成了规则的等边三角形,是内蒙古东四盟市的中心,具有接受辐射和对外辐射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科尔沁区交通发达,是东北地区的主要交通枢纽之一,全国十四个大型枢纽站之一的通辽火车站,每天从六个方向进出客货列车,可直达北京、上海、天津、沈阳、长春、大连、呼和浩特、齐齐哈尔等大中城市;今已形成连接京津、华北及北部边疆地区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网络;通辽民航机场可起降大型客货飞机。科尔沁现有大小河流四十三条、各型水库二十五座,塘坝八十座,总库容达十万立方米。森林面积一百二十五万公顷,林木总蓄积量一千七百万立方米。通辽作为世界两大黄金玉米带之一,与美国、加拿大齐名,素有“蒙古粮仓”之称,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年平均玉米产量稳定在三百万吨以上,还是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常年蔬菜产量九亿公斤。科尔沁享有“黄牛之乡”的盛誉,特别以蒙古牛、科尔沁牛、西门塔尔牛著称,年出栏育肥牛四十四万头以上,以肉质鲜嫩、营养价值高、微量元素丰富、蛋白质含量多著称的“科尔沁肥牛”已成为享誉大江南北的知名品牌;还有年产一万吨羊毛,八十吨羊绒,是纺织业加工增值的绝好原料。科尔沁又是远近闻名的草地白鹅之乡,全年白鹅饲养量一千万只,鸭饲养量二百万只,鸡饲养量九百万只,年提供羽绒四百五十万公斤,是理想的羽绒加工基地。更可提供各类皮张二百五十余万张,是皮革工业的绝佳原料资源。科尔沁是绿色的海洋,森林覆盖率达到20%以上,活立木蓄积量一千五百万立方米。科尔沁矿产资源丰富,具有充足的电力资源,总装机容量已达二百万千瓦。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改为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末地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辛酉(公元1621年)至明朝崇祯十五年壬午(公元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喀喇沁:喀喇沁旗(县)建制始于后金皇太极天聪九年(公元1635年),原称喀喇沁右翼旗。喀喇沁旗历史悠久,境内有距今八千~七千五百年新石器早期的兴隆洼文化,距今六千五百#六千三百年新石器中期的赵宝沟文化,距今六千~五千年新石器中晚期的红山文化等遗址,距今四千二百年的新石器晚期、北方青铜器早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的发现和文物出土,考古发掘出的石器、骨器、陶器、青铜器等生产生活器物证明,早在七八千年前境内的原始先民已经过着以原始农耕为主,兼营渔猎和畜牧业定居生活。进入夏王朝以来,喀喇沁旗大地先后为山戎、东胡、匈奴、乌桓、鲜、奚、契丹、汉、女真、蒙古诸民族领地。各民族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与中原有着密切联系,活动在旗境内的先民们弯弓跃马,指点江山,创造了灿烂的文化。据《诗经》《商公布玄鸟》及荀子《成相篇》载:商的先祖契及其子孙,在紫蒙之野和磔石地方生息三百余年,紫蒙之野即今老哈河中游两岸。战国后期东胡族对燕国北境构成军事威胁,燕将秦开南沙败东胡,构筑长城,沿线设置五郡,今喀喇沁旗境属右北平郡辖。魏、晋两朝以后,鲜宇文部东造成建牙帐于紫蒙川。唐贞观年间,设饶东乐都督府、公漠都督府,喀喇沁旗境分属两府。公元916年,契丹族人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建立契丹国,后改国号为辽国。耶律·阿保机吸收汉文化,拓展缰土,创契丹大小字,兴办农牧业,成为雄居北方的强大政权。旗内耶律·琮墓葬记载耶琮为耶律家庭中一位战功卓著的将军,在辽史中占有重要位置。旗内发现的辽代文物证明辽朝暑期农物业生产兴旺,人民生活安定,出现了“农耕于野,工居于肆,商贾于市”的繁荣景象。金国灭辽国后,战争频仍,经济衰退,旗内石泉沟古战场讲述着金戈铁马、血染青山的历史。元朝建立后,喀喇沁旗境属上都路辖区。成吉思汗的勋臣者勒蔑(济拉玛)为后来迁居喀喇沁地区的兀良哈部的先祖。深山古刹龙泉寺记述在元世祖至元年间,一位姓张名智然的和尚千里迢迢从字西咸宁来到此地传播佛教,兴建寺庙。龙泉寺成为周边地区佛事活动的中心。清朝对大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三年一会盟,各杞萨克旗独立执政,由清廷直接统辖。清廷对蒙旗王公贵族封官晋爵,喀喇沁右翼旗第一代杞萨克固鲁思奇布为贝勒,第三任杞萨克班达尔沙晋郡王,第八任杞萨克喇特纳锡第被清廷赐封亲王衔,地位显赫。十家公主陵虽然陵寝无存,但石牌坊仍告诉人们,清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一位清廷的金枝玉叶、康熙帝的第五女下嫁喀喇沁右翼旗,公主下嫁虽为清廷和亲政策但也为塞外蒙旗带来了手工业、建筑业、园艺种植等技术。为稳定边缰,清朝顺治、康熙、乾隆等皇帝先后九次巡视喀喇沁地区。辛亥革命成功后,喀喇沁右旗杞萨克贡桑诺尔布组建蒙古王公联合会并发表声明“诸王公赞成共和,同建民国”。民国年间喀喇沁地区属热河省管辖,东北沦陷时期为伪热河省辖区,抗日战争结束后,喀喇沁右旗建西县联合政府建立,1949年改为喀喇沁旗并一直沿用至今。
  堂号
  辽东堂:以望立堂。
  科尔沁堂:以望立堂。
  喀喇沁堂:以望立堂。
博鲁特姓介绍信息修订
最前  <<上页   下页 >> □最后

博鲁特bo
姓氏最新1讨论
维客与宗祠

姓氏操作面板

姓介绍修订史

谱概况修订史

万家姓的说明

姓氏联络
相关留言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关于NETOR | 招聘信息 | 联系邮箱 | 策略联盟
Copyright (C)2000-2024 netor.net.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Netor网同纪念 客服电话:400-088-0131 微信:15011475923 微博:关注Netor纪念
沪ICP备17033281号 上海圣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