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高姓导航
姓氏维客
Netor直通车
赞助商链接
相关纪念馆
最前  <<上页   下页 >> □最后
相关族谱
1/3页 1 2 3 向后>>
3689个姓1氏
当前版本:访客 编订于2008/5/3 20:53:00
27259字 评价:0
  

一、高氏的来源


  

最早的高姓人:高元、高奔戎、高渠弭


  

    高元是历史上最早的一位高姓人。 《吕氏春秋·勿躬》篇说:“高元作室。”高元是远古时期人,是现在所知的历史上第一个以“高”为氏的人。 “高元作室”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高元发明屋子。高元第一个让人类走出穴居时代进入文明社会,他的贡献已不仅仅是“发明家”一词所能涵括了。 高元以后,西周时有高奔戎,春秋初年有高渠弭。他们都是最早的一批姓“高”的人。 高奔戎是周穆王的卫士。穆王去郑圃打猎,沼泽芦苇中有虎。高奔戎自告奋勇把老虎擒了回来。穆王大喜,命人打造一个牢笼囚虎,放在东虢地方饲养,于是“东虢”就有了“虎牢”名称。虎牢后来改称成皋,战国时属韩国。公元前249年秦伐韩,韩献成皋给秦。秦在此设关,名“虎牢关”。关在大 山上,北临黄河,悬崖绝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楚汉战争时,刘邦、项羽在此鏖战两年半。这个地方现属河南省荥阳汜水镇。 高渠弭是春秋初郑庄公大臣。庄公想任他为卿,但主管国事的首席大臣,太子反对。庄公力排众议,任高渠弭为卿。庄公逝世,太子继位,就是郑昭公。高渠弭担心昭公加害自己,就在陪昭公出猎时杀了昭公,另立国君。第二年,高渠弭陪新国君到卫国去见齐侯。齐侯和新国君有旧仇,就借机杀了他,高渠弭也一同殒命。 高奔戎、高渠弭得“高”为氏的缘由,与高元一样,都已无可稽考。但可以推断的是,他们的子孙有很多就包括在今日人口众多的高姓族群之中。


  

高姓来源主要有四:


  

    1、出自姜姓。相传炎帝神农氏生于姜水,以姜为姓。炎帝17世孙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吕侯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齐国传至太公8世孙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高傒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7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趸排挤,出齐奔燕。高止9世孙高量为宋国司徒,高量10世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渤海高氏由此发轫,繁衍不息,成为当今高姓族群中最庞大的一支。高洪的一支后裔高隐、高瞻叔侄创立了渔阳高氏、辽东高氏, 另一支后裔高悝创立了广陵高氏。渤海高氏的后人高伯祥又创立了京兆高氏。高氏五大望族有四支出自渤海高氏。因此,当今高氏子孙多数为渤海高氏后裔。


  


    2、以王父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裔也为高氏,也为山东高氏。齐惠公元是齐桓公小白与姬妾少卫姬所生的儿子,当了10年齐国国君。齐惠公的儿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也以高为姓。


  


    3、出自他族或他姓改姓赐姓,少数民族姓氏改人高姓。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实行改革,推行汉化政策。其中一项措施就是改北方胡人复姓为汉族单姓。这一时期,鲜卑族的是娄(楼)氏改姓高氏。据《魏书》所载,鲜卑族中有楼氏改高氏者,另有十六国时,后燕皇帝慕容云自称为高阳氏(传说中的五帝之一)后裔,遂改姓高,称高云,其后裔有改复姓为单姓,称高氏,是为河北高氏。清朝光绪年间到民国初年,满族姓氏出现了大量改用汉姓的变化,有的以满姓字头音译为汉姓,高佳氏就改为高氏。


  

    北齐重臣高隆之,本姓徐氏,他的父亲被姑婿高氏收养,因从其姓,叫高干,是北魏时的白水郡守。高隆之也从跟随其父姓改姓高。他在北齐时为朝中重要大臣。在他因故被杀死后,北齐皇帝高殷下令由他的兄子高子远承袭了阳夏王的爵位,高子远的后代就在今河南杞县一带发展起来,成为当地的望族。另外,唐朝宦官高力士,是冯盎的曾孙,本姓冯,后被高延福收养,所以改高氏。


  

    当高氏建立北齐政权后,高姓就贵为北齐的国姓,于是北齐皇帝便赐他姓为高姓以示恩宠之举。元景安因在邙山之役中力战有功,被高欢赐爵西华县都乡男,高洋建立北齐政权后,550年(天保元年)赐他姓高。此外,元文遥在北齐时也先后得到高洋、高演皇帝的重用,因迎立高湛皇帝即位有功,566年(天统二年),后主高纬下诏特赐他姓高。他们的后代就以高为姓。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朝鲜半岛封建国家高丽有羽真氏后改高氏的,高句丽原为中国东北浑江流域的一个古老部族,汉朝时属玄菟郡管辖。公元前37年,其部落首领高朱蒙在纥升骨城 (今辽宁桓仁)定都称王,建立高句丽国。高氏在高句丽国的统治维持了600多年的时间。公元3年高句丽迁都国内城(今吉林集安),427年又从国内城迁到平壤。由于高句丽的国王为高氏,所以在古代高句丽国的存在期间,高氏有着较高的政治地位。其中有一部分高氏迁到了中国内地。如高云,其祖父高和是高句丽之支庶,自云高阳氏之苗裔,所以以高为氏。北周时期,曾被封王为巨野县侯的大将军高琳,其祖先就是高句丽人,五世祖高宗归附北魏,被拜为第一领民酋长。高琳因战功显赫,他的一个儿子被别封为许昌县公。高琳的后代就在山东巨野和河南许昌一带发展起来。唐朝大将高仙芝也是高句丽人,在他父亲舍鸡时在唐朝任军职,他也随父亲到安西,后成为唐朝的著名军事将领。其后代也就定居于北京市密云县一带。


  


    4、以"高"字开头的两个字的复姓,后有改单姓"高"为氏。譬如:高车氏、高东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


  

 二、历史上高姓的分布和迁移


  

     高氏的发源地虽说在今河南省境内,但自春秋以后的高姓却大都出自齐鲁之地。战国或秦时,高氏已自山东迁入今河北、辽宁省境。东汉时,有渤海王太守高洪定居渤海蓨(今河北省景县)。南北朝时,有渤海郡人高欢,曾在北魏执魏政达16年之久,死后,其儿子高洋 便代东魏称帝,为北齐。京兆高氏又有与北齐同祖,初居文安(今属河北),后迁徙到京兆。吴丹阳太守高瑞,初居广陵,其后迁至秣陵(今属江苏)。高氏大批南迁始于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唐初,有高氏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唐僖宗时,有高钢(河南高 氏)因避“黄巢之乱”南迁入闽,为高姓入闽后的始祖。在汉末时,又 有一支高氏由陇西(今属甘肃)南迁至滇中(今属云南),后成为白蛮大姓。宋绍圣元年间(1094年),高升太夺取大理段氏政权,自立为王,称大中国。传子高太明,于圣绍三年(1096年),又将王位还给段氏,仍封为中国公,世为大理宰相,控制大理国政权,被称为高国主。其后裔历经元、明、清数代均为云南土司。中国历史上,高姓称帝王者14人,曾建立 北齐、北燕、荆南等政权。


  

    春秋战国时期,高氏主要活动在华北地区,其中一支在战国后期,楚国灭越后,经吴越之地,进入楚国,最终到达海南。秦汉时期高姓的足迹已经遍布于华北、陕甘宁以及中原地区。东汉末期是高姓的鼎盛时期,在渤海莜县地区形成了历史上最著名的渤海高姓。西晋时,高姓主要向北和东北迁移。南北朝时,高姓因北齐的灭亡而被迫移民陕南和西蜀。隋唐时期,高姓主要的活动地仍在长江以北,但继续向四川和江浙地区迁移。五代宋元时期,高姓大批移民于江南各地,尤其是江浙地区。明末清初高姓进入了台湾。


  

    汉魏时期,秦朝在秦末农民起义的打击下于公元前206年灭亡,后又经过四年的楚汉战争,刘邦最终打败项羽,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西汉王朝。西汉是我国第二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从西汉建立到王莽篡位建立新朝的200多年间,其统治相对稳定,政治、经济、文化得到长足的发展,人口从汉初的两千万发展到西汉末年的近六千万,增长了将近两倍。所以,这一时期也是各姓氏稳定发展的。时期,高氏同其他姓氏一样,发展较为稳定。大多数高姓族人仍集中在今天的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等北方地区繁衍生息。 汉初的高起则为这一时期高氏的佼佼者。据《史记·高祖本纪》载,一次汉高祖刘邦在南宫 (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大摆酒宴,说:“各位爱卿不要对朕隐瞒,都说实话,我为什么能取得天下,项羽为什么失去天下?”高起、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并且看不起别人,项羽仁慈且有爱心。但是陛下派人攻占城池,所缴获的战利品能够分与部下,与天下人共同享用。项羽则嫉贤妒能,取得战功的人反而受到迫害,有贤能的人被怀疑,取得胜利不予以奖赏,得到的土地不分给部下,这是他失去天下的原因。”刘邦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论起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张良)。治理国家,安抚百姓,给予奖赏,源源不断的后方补给,我不如萧何。统领百万军队,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这三个都是杰出的人物,我能够利用他们,这就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从这一记述中,不难看出高起或为刘邦的谋士,或为大将,其地位自然不低。 汉初的高色也为高氏名人,被列于《汉书·功臣侯表》。高色在楚汉战争中有功,被封为祝阿侯,其子高成嗣祝阿侯爵,其孙 高弘为长陵 (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上造 (官名)。西汉高氏被封侯的还有汉武帝时的高不识。据《汉书·功臣侯表》载,高不识因跟随骠骑大将军霍去病打击匈奴有功,被封为宜冠侯。另外,西汉末年还有大学问家高相、高康父子。 东汉时期,高氏有了进一步发展。如前所述,高俣第十六世孙高洪做了渤海太守,因居住在渤海蓓县,子孙枝繁叶茂,世代为官,成为当地望族。高氏中的“渤海”堂号即源于此。高洪的四世孙高褒做了太子的老师,高褒下传六世到高隐,当时已是西晋末年,高隐官至玄菟郡(今吉林省南部、朝鲜北部及辽东半岛一带)太守。 西晋的政治是在世族大家的把持之下,黑暗腐败,从皇室贵族到各级官吏都极为剥削人民,搜刮钱财,过着荒淫奢侈的生活,这就使社会矛盾更加激化。西晋末年,各地起义不断,在北方地区,少数民族的反晋斗争也不断加剧。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乘机起兵,国号汉。晋怀帝司马炽永嘉四年(310年),刘渊死,子聪继立。次年,刘聪遣石勒歼灭晋军十余万人,俘杀太尉王衍等,又派刘曜率兵破洛阳,俘晋怀帝,纵兵烧掠,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史称这一时期为“永嘉之乱”。永嘉之乱的范围大致 在山东西部、河北东南部以及河南东北部一带,渤海高姓族人正在这一范围内。为躲避战乱,高隐率族人数千户从蓓县迁往幽州(今天津市蓟县)。四世孙高湖于南北朝时又率族人3000户南下,回迁至东阿镇 (今山东省东阿县)。这次迁徙是有史记载的高氏一次大规模的迁徙。 除此之外,汉魏时期高氏还有两次迁徙。汉初,汉高祖刘邦为了打击原六国豪族的势力,采纳了大臣娄敬的建议,把原六国豪族迁往关中。从公元前198年开始,迁齐楚大族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等千万余口于关中,给他们良田豪宅。其后又陆续把诸功臣、官宦世家、富豪之家也迁到关中皇帝的陵地周围,也分给他们田园和住宅。这次迁徙中,山东高氏的一部分迁到关中,并在那里繁衍生息。 西汉末年,王莽篡政以后,吏治更加腐败,终于导致爆发了绿林赤眉起义。这次起义席卷了大半个中国,长江以北、海河以南的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都有起义军活动。部分高姓族人为了躲避战乱,从山东、河北迁往了江苏南部。 汉魏时期高氏还出现了许多有影响的人物。东汉时期的高诩,平原(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人,被征为博士,官至大司农。其祖父高嘉,曾教授西汉元帝鲁国诗赋,官至上谷太守,其父高容为光禄大夫。汝南新息 (今河南省息县南)人高获,少年游京师,与汉光武帝刘秀交往深厚,通晓天文地理,数次被拜官而不受。无锡(今江苏省无锡市)人高彪,举孝廉第一,参与《东观汉记》的编校。涿郡(今河北省涿州)人高诱,东汉有名的著作家,少年受学于同县的卢植,曾任司空掾(yuan,官名),东郡濮阳(今河南濮阳市)令等职,著有《孝经解》、《战国策注》、《吕氏春秋注》、《淮南子注》等。


  

    南北朝时期,西晋灭亡之后,北方少数民族纷纷南下,扩张势力,争夺地盘,在一百多年中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形成了分裂割据的局面。过去史书上说有五个少数民族建立了十六个国,称之为“五胡十六国”。实际上,建立政权的不止五个少数民族,还有汉族,政权也不止十六个,其中,匈奴族有三个政权,羯族有一个政权、鲜卑族有九个政权,氐族有三个政权,巴氐族有一个政权,羌族有一个政权,汉族有五个政权。北燕(今河北省东北部、辽宁省一带)是汉族五个政权中的一个。北燕从公元409年建立政权,436年为北魏所灭,共立国27年。前已述及,渤海高氏高隐率族人从蓓县迁至幽州,幽州在北燕的统治范围内,故高隐之子高庆、孙高泰、曾孙高湖三世都仕于北燕。高庆官至太子詹事、司空,高泰任吏部尚书,高湖任散骑常侍。慕容宝即位以后,任命高湖为征虏将军、燕军太守。后来慕容宝出走和龙(今辽宁省朝阳县),兄弟相残。高湖见北燕国力衰退,就率领族人三千户投奔北魏,居于东阿镇。北魏太祖通武皇帝赐爵高湖为东阿侯,并封右将军、镇西将军、秦州刺史等职。 高湖生有四个儿子,长子高真,次子高各拨,四子高稚,三子高谧,官至侍御史,后因触犯法律,被发配到怀朔镇(今山西省朔县,后魏六镇之一)。高谧生子高树生,任镇远将军,官至大都督,死后被追封为冀州刺史、渤海王。据《北齐书·帝纪第一》载,高树生,性情直率,不爱管理家业,居住在白道(今内蒙古呼和浩特西北)以南,因他居住的地方数次出现赤光紫气,邻居们都认为此现象怪异,多次劝他搬家。高树生却说:“怎么就知道这不是吉祥的征兆呢?”于是仍旧居住在那里。直到高欢出生,其夫人韩氏死去。


  

    北齐王朝,高欢,字贺六浑,因祖父高谧犯法被发配到怀朔镇充军,几代居住在北方边关。因居住地是鲜卑人集中的地方,所以到高欢这一代已经完全浸染了当地人的风俗 习惯,以致不少人都认为他是鲜卑人。据《北齐书·帝纪第一》记载,高欢目光炯炯有神,长脸盘,高颧骨,牙齿洁白如玉,相貌非凡。年轻时家里很穷,直到娶了匹娄氏 (后被迫谥为武明皇后),才有了马匹,因而能够到镇上找到一个队主的差事。镇将辽西人段长觉得高欢相貌堂堂,对他说:“你有安国兴邦的才能,不会长期这样下去的。”于是就嘱托他照顾自己的子孙。到了高欢发迹以后,追封段长为司空,并提拔了其子段宁,加以重用。 后来,高欢由队主被提升为函使。函使是负责把怀朔镇的公文送往洛阳的小军官。他任函使长达六年之久,常到洛阳,因而对当时北魏的腐败政治有了相当深刻的认识和了解。高欢最后一次从洛阳回来,花费了大量家产,结交天下豪杰。亲戚朋友都感到奇怪,问他原因。高欢回答说:“我到了洛阳,恰好碰上宿卫的羽林军纠集在一起,焚烧领军张彝的住宅,但朝廷害怕他们作乱,却不加追究。政事到了这样的地步,以后的状况可想而知。财物这东西难道能够死守一辈子吗?”从此,高欢立下了澄清天下的大志。高欢与怀朔镇的省事云中人司马子如,以及秀川人刘贵、中山人贾显智结为能奔走相助的朋友,另外怀朔镇的户曹使孙腾、外兵史侯景也和他们结交在一起。 由于北魏朝廷的腐朽统治,北方各族人民起义不断。北魏孝明帝孝昌元年(525年),柔玄镇人杜洛周在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东南)举兵起事,高欢于是和他那些志趣相投的朋友们一起去投奔。后来因看不惯杜洛周的所作所为,又暗中与尉景、段荣、蔡俊图谋搞掉他,但事情没有成功,只好投奔与杜洛周同时起事的葛荣,不久又跑到秀容(今山西省忻县西南)转投契胡酋长尔朱荣。 在此之前,高欢的朋友刘贵已经投奔了尔朱荣,他曾在尔朱荣面前极力赞扬高欢的才能。高欢由于长途奔波,衣貌不整,尔朱荣一见面没有看出他有什么出众的地方。于是刘贵为高欢换了一套新装,再次求见。尔朱荣带高欢来到马圈,圈中有一匹烈马,尔朱荣要高欢为它剪毛。高欢没用绳索辔头把马捆起来,就直接为它剪了毛,那马居然没有踹咬他。高欢对尔朱荣说:“驾驭坏人,也就和驾驭这匹马一样。”尔朱荣见他的言行不凡,于是就把高欢带入卧室,向高欢咨询时事。高欢说:“听说您的马匹有十二山谷,按颜色分为大群放牧,要这些马究竟做什么呢?”尔朱荣说:“尽管讲你的想法吧。”高欢说:“现在的天子愚昧孱弱,太 后淫乱,得宠的小人专权,朝政荒废。凭着明公您的雄才大略,抓住这个机会奋发而起,讨伐小人郑俨、徐纥以清君侧,一举马鞭就可以建立霸业。这就是我的想法。”尔朱荣听了大为高兴,他俩一直从中午谈到半夜。自此以后,尔朱荣经常让高欢参与军事机密的策划。 不久尔朱荣让高欢做了他的亲信都督。正值当时魏明帝痛恨郑俨、徐纥专权,但碍太后胡氏的面子和势力,不敢加以控制,就暗中命令尔朱荣发兵开往京城。尔朱荣派高欢为前锋。军队开到上党,孝明帝又暗中下诏命令停止前进。孝明帝暴卒以后,尔朱荣统兵开入洛阳。魏孝庄帝即位以后,封高欢为铜凝伯,尔朱荣则把持了朝政。为了镇压各地的起义军,尔朱荣派高欢利用过去在起义军中的关系去做分化工作。高欢就把起义军中七支小股称王的将领和一万多名将士拉到朝廷那里。后来随同行台于晖在太行山大破羊侃的军队,不久又和元天穆一起在山东击败以邢杲为首的起义军。因战功累累,升任第三镇民酋长。 一次,高欢在尔朱荣的牙帐内,尔朱荣问左右的人说:“一旦我不在了,谁能够统率全军?”大家都说尔朱荣的侄子尔朱兆可以担此重任。尔朱荣说:“尔朱兆最多只能 统率三千骑兵。真正能代替我主掌全军的,只有贺六浑一人。”因而告诫尔朱兆说:“你不能和高欢相比,最终一定要受他驱使。”于是委任高欢做了晋州(治所在白马城,今山西省临汾县)刺史。 由于尔朱荣专权,引起孝庄帝的不满,于是设计杀掉了尔朱荣。尔朱兆准备从晋阳(今太原市西南)发兵攻打洛阳,派人征召高欢。高欢派长史孙腾复命,推辞说绛蜀\汾胡等部族图谋作乱,不能丢下这里随同入洛。尔朱兆对此怀恨在心。孙腾回来报告了情况,高欢说:“尔朱兆擅自兴兵,犯上作乱,是国家的大奸贼,我不能长久侍奉他。”从此有了图谋反对尔朱兆的计划。尔朱兆开进洛阳后,俘虏了孝庄帝,高欢派人劝阻没有成功,最后尔朱兆杀掉了孝庄帝,另立长广王元晔为皇帝,改元建明,尔朱氏又执掌北魏大权。 此后费也头部落的纥豆陵步藩出兵占领秀容,逼近晋阳。尔朱兆又征调高欢救援。高欢准备出发,部下贺拔焉请求故意迟缓行动,这样就对尔朱兆不利。高欢听从了他的建议,于是一再找借口停止不前,最终尔朱兆败走。当初,魏孝庄帝杀尔朱荣时,就预料到他的党羽事后肯定还会造反,就曾暗中命令纥豆陵步藩,让他在尔朱氏的军队背后发动袭击。纥豆陵步藩打败尔朱兆以后,军队势力日益强盛。尔朱兆再一次向高欢请求援救,高欢考虑到纥豆陵步藩日后强大起采更不好对付,于是同意与他合兵。双方同心协力打败了纥豆陵步藩的军队,纥豆陵步藩死于阵中。尔朱兆非常感激高欢,与他订立誓盟,结拜为兄弟。当时尔朱家族的尔来世隆、尔朱度律、尔朱颜伯在洛阳共同执掌朝政,尔朱天光占据关西地,尔朱兆占据并州,尔朱仲远占据东郡,各自拥有重兵,实行暴政,天下百姓痛苦不堪。 葛荣的起义军被打败以后,其余部流落进入并州、肆州的有20多万人,被当地的契胡人欺压侮辱,都感到无法生存,大小共造反26次,被杀掉的将近一半。尔朱兆为此十分头疼,向高欢征询计策。高欢说:“这些人都是六镇造反的残余,不可能全部杀掉,应该选派大王的心腹之人去统领他们。如果有人犯法,就惩罚他们的主帅,这样就用不着惩罚很多人了。”于是尔朱兆派高欢承担此任。高欢立即就到阳曲川建立了牙帐,统一整编部署军队。六镇兵士一贯厌恶尔朱兆,乐意接受高欢统领,听到命令,无不纷纷赶到。 不久,高欢又派刘贵向尔朱兆报告,说并州、肆州一带连年遭受霜冻和旱灾,六镇的降户有的挖掘黄鼠采吃,百姓都面黄肌瘦,白白地糟蹋了这块土地。希望让这些人到太行山以东生存,使他们得到温饱,然后再加以调遣使用。尔朱兆同意了这个计划,他的长史慕容绍宗进谏阻拦说:“不行。现在天下纷乱不已,人们各怀打算,况且高欢这人有雄才大略,而且又手握重兵,以后局面将控制不了。”尔朱兆说:“我们结拜为兄弟,立过重誓,有什么好担心的!”慕容绍宗说:“现在亲生兄弟也不能完全相信,何况结拜兄弟呢!”当时尔朱兆的左右侍从大都倾向于高欢,于是就说慕容绍宗是挑拨他们不和。尔朱兆就把慕容绍宗关押起来,并催促高欢赶快出发。 高欢从晋阳出滏口,通过太行山,共东行60天。部队出滏口的时候,高欢下令对将士严加管束,民间一丝一毫的东西都不准侵犯。部队穿过麦田时,高欢率先牵马步行。远近的老百姓听说此事,都赞扬高欢统兵严明,对他更加仰慕。北魏普泰元年 (531年)二月,高欢的军队抵达信都,高乾、封隆之在城中开门迎接,于是就这样轻易地占据了冀州地区。同月尔朱度律废掉了长广王元晔,另立元恭为帝,是为节闵帝。 高欢自从进入太行山以东地区以后,休养士卒,修缮兵器,禁止军队掠夺民间财物,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为后来攻打尔朱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了有借口发兵进攻尔朱兆,高欢伪造了一封书信,说尔朱兆打算将六镇人分别配给契胡族人做部曲家丁,六镇人闻讯无不震怒。接着他又假造了一份并州来的公文,说要征集军队讨伐步落稽。随后,高欢调集了一万名士兵,准备派遣。孙腾、尉景假装恳求高欢,让这些士兵再多留五天。如此一再恳求了好几次,最后出发时高欢亲自到郊外送行,洒泪和他们告别。士兵们十分伤心悲痛,哭声震天动地。高欢故意说:“我和你们一样都是背井离乡的人,情义就像一家人一样,没有料到上司突然征调你们!现在西去作战就要送命;延误了军期,按军律又该处死;配给契胡人做部曲,最终也会被虐待致死;该怎么办呢?”大家说:“看来只能造反了!”高欢说:“造反倒是一个应急救命的办法,但必须推举一个人做首领。”于是大家拥立高欢。高欢说:“你们这些人和我都是同乡,不好管制。还记得葛荣是怎么失败的吗?虽然有一百万以上的军队,但没有立下刑罚制度进行管理,最后失败了。现在你们推举我当首领,就要与以前不同:不准欺负汉族百姓,不准违犯军纪。否则,我不能因为你们而被天下人耻笑。”大家都再三叩头,表示生死都交给高欢掌握。第二天,杀牛摆宴,犒劳军士,晓谕他们讨伐尔朱兆的计划。封隆之上前称贺说:“这真是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天下百姓太幸运了。”高欢说:“讨伐奸贼,是顺乎天意的事情;救民于水火,也是流芳百世的业绩。我虽然没有这种能力,但也要不惜生命努力去做,怎么敢推辞呢?” 6月,高欢在信都正式举旗,但没有明确表示背离尔朱氏。直到李元忠和高乾打下殷州,提了守将尔朱羽生的首级来见,高欢才说:“今天造反算是造定了!”这时军威已经振作起来,于是向朝廷上表,列举声讨尔朱氏的罪状。尔朱世隆等人把这份表扣压下来不上奏。孙腾提出建议,认为朝廷为尔朱氏所控制,音讯不通,如果不暂时另立一个皇帝,就无法号召大家。十月,拥立章武王元融的儿子、渤海太守元郎为皇帝,年号中兴,这就是北魏废帝。当时尔朱度律、尔朱仲远率军进驻阳平,尔朱兆前来与他们会合。高欢采纳了大将窦泰的计策,在他们中间挑拨离间。尔朱度律和尔朱仲远果然不战而退,于是高欢在广阿打败了尔朱兆的军队。 公元532年,高欢攻下邺城(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邺镇)。青州建议大都督崔灵珍、大都督耿翔都派使表示归附高欢。同年 3月,尔朱天光从长安出发,尔朱兆从并州出发,尔朱度律从洛阳出发,尔朱仲远从东郡出发,分别率兵到邺城城下会合,军队号称20万。魏节闵帝任命长孙承业为大行台,总督这些军队。高欢则命令封隆之留守邺城,自己率军到城外的紫陌驻扎。当时高欢手下马匹不满两千,步兵不到三万,与敌军相比众寡悬殊。于是在韩陵列成圆阵,把牛、驴拴在一起堵住退路。全军将士都做好了战死的准备,从四面奋勇出击。尔朱兆指责高欢背叛了自己。高欢说:“我们原来戮力同心,是为了辅佐皇室。但现在皇帝在哪儿呢?”尔朱兆说:“孝庄帝无故杀害天柱大将军(尔朱荣),我不过是为天柱大将军报仇罢了。”高欢说:“当初我亲耳听见天柱大将军定计,你那时也在门前站着,难道能说天柱大将军不是谋反吗?况且君主杀死臣下,哪还有报仇的道理?今天我们已经恩断义绝了。”于是双方展开大战,尔朱氏的军队大败。 4月,北魏大臣斛斯椿擒拿了尔朱天光、尔朱度律送回洛阳。长孙承业也派都督贾显智、张欢率兵赶回洛阳,抓住了尔朱世隆、尔朱彦伯,并把他们杀掉。尔朱兆逃回 并州,尔朱仲远投奔南朝梁,后来死在那里,至此尔朱氏的势力被推翻。随后,高欢进入洛阳,废掉了节闵帝元恭及废帝元朗,拥立元修做皇帝,是为孝武帝。孝武帝即位后,加授高欢大丞相、天柱大将军、太师,世袭定州刺史的头衔,封户增加到15万户。高欢辞掉天柱大将军的称号,又辞掉5万封户,由洛阳返回邺城。并州被平定后,高欢认为晋阳四面都有险阻屏障,于是在晋阳建造大丞府,定居下采。 高欢居于晋阳,以大丞相身份遥控洛阳北魏政权。魏帝元修不愿受高欢的控制,两人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元修杀掉了高欢在洛阳的亲信高乾,高乾的两个弟弟高昂、高慎都投奔到高欢那里避难。元修想利用拥兵关陇的尔朱氏旧部贺拔岳的势力,就任用其兄贺拔胜为荆州刺史。贺拔岳被依附高欢的侯莫、陈悦所杀,元修又扶持陇西宇文泰的势力来对抗高欢。公元534年 5月,元修下令调集河南诸州士兵,企图袭击晋阳。高欢先发制人,调集了20万军队分兵南下。元修见大势已去,放弃了洛阳,轻骑入关,投奔宇文泰。高欢进入洛阳以后,于10月拥立年仅11岁的皇族元善见为帝,是为魏孝静帝;迁都于邺城,史称东魏。 元修到长安以后,宇文泰想把他当做傀儡皇帝,元修不甘心,双方矛盾尖锐起来。公元534年冬,宇文泰杀死元修,拥立元宝炬为帝,是为魏文帝,都于长安,史称西魏。 东西魏分治以后,这两个割据的王朝都企图吞并对方,不断发生战争。公元546年,高欢亲率大军十多万人,围攻西魏据守的玉壁(今山西省稷山县西南),想拔除西魏安扎在汾水下游的这个钉子,遭到了西魏守军的坚决抵抗。东魏军队苦攻玉壁50多天,士兵战死、病死的有七万多人,最后连高欢也病倒了,只好解围而去。这就是玉壁之战。高欢回晋阳不久即病故,时年52岁,其子高澄继续执掌东魏大权。 高澄 字子惠,为高欢长子。公元 531年,被立为渤海王世子。534年,加封使持节、尚书令、大行台、并州刺史。536年,开始辅佐朝政,进一步加封为左、右京畿大都督。538年,官拜吏部尚书。540年,被封为大。将军0548年,被魏帝封为使持节大丞相,统领诸军。549年,高澄在邺城被人刺杀,时年29岁。 高澄死后,其弟高洋继续执政。高洋为高欢次子,字子进。据《北齐书》记载,高洋,少有大志,沉敏过人,外柔内刚,果敢能断。535年,被授予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左光禄大夫、太原郡开国公等官职勋爵。543年,加封侍中。544年,又封尚书左仆射、领军将。547年,授尚书令、中书监、京畿大都督。550年,加封齐王、拜国相。同年废去东魏孝静帝,自立为帝,改国号齐,年号天保,史称北齐。 高洋称帝以后,追封其父高欢为献武皇帝 (天统元年改谥神武皇帝),庙号高祖。追封其兄高澄为文襄皇帝,庙号世宗。并大赦天下,设坛祭祖。冀州的渤海、长乐 (治所在今河北省冀县)二郡为先父高欢的始封之国,并州的太原郡、青州的齐郡(治所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东北临淄镇),是高氏建立霸业的地方,故这四郡的田租给予不同程度的减免。另封高氏宗室,高岳为清河王、高隆之为平原王、高归彦为平秦王、高思宗为上洛王、高长弼为广武王、高谱为武兴王、高子瑗为平昌王、高显国为襄乐王、高睿为赵郡王、高孝绪为修城王。又封诸弟,青州刺史高浚为永安王、尚书左仆射,高淹为平阳王、定州刺史,高(氵攸)为彭城王、仪同三司,高演为常山王、冀州刺史,高涣为上党王、仪同三司,高清为襄城王、仪同三司,高湛为长广王、高(氵皆)为任城王、高浞为高阳王、高济为博陵王、高凝为新平王、高润为冯翊王、高洽为汉阳王。高洋在位10年,于天保十年(559年)亡于晋阳,时年31岁,谥文宣皇帝,庙号威宗。高洋之后,又先后有5位高氏宗室登基称帝,不过时期都很短暂。 与东魏相对峙的西魏,其军政大权都掌握在宇文泰手中。为了富国强兵,宇文泰进行了一系列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改革,如整顿吏治、实行均田制、奖励生产等,在军事方面创立了府兵制,使国力逐步增强。556年,宇文泰死,其子宇文觉执政。557年,宇文觉废魏恭帝,自立为帝,改国号周,史称北周。 560年,周武帝宇文邕继位以后,又采取了一些发展经济、改革政洽的措施,使北周的国力进一步增强。而此时北齐则日益衰落。北齐虽然据有黄河流域下游的广大平原地区,人口有2000万,农业和手工业本来都比较发达,但由于北齐统治者贪图安逸享受,吏治混乱,国势益弱。加之,魏晋以来,统治者多信奉佛教,佛风日励,北齐境内就有4万所佛寺,僧人达三百万之多,这也严重地阻碍了社会的发展。576年,北周发兵进攻北齐,攻占了晋阳。577年,周武帝亲自率兵东进,攻下邺城,北齐灭亡。 北齐立国共28年,称帝者8人(加工追谥的),高氏宗亲嗣孙有49位封王,此外,帝系宗亲任太守、刺史、司空、司徒、大将军、太师、太傅等不计其数。北齐高氏成为国姓,其发展也是空前的。首先,高氏的地位得到确立,国人以高氏为荣,如前所述,元文遥、元景安、徐隆之或赐或改为高氏。其次,高氏执掌北齐军政大权,高氏宗亲多为统治高层。高欢有15子,长子高澄、次子高洋、六子高演、九子高湛皆曾称帝,其余诸子皆封王。被封王的诸子都官居高位为重臣,以下分别予以简述。 三子高浚,字定乐。天保初年,封永安简平王,为青州刺史。 四子高淹,字子邃,元象中朝,封平阴郡公,官至尚书左仆射。天保初年,封平阳靖翼王,历任尚书令、开府义同三司、司空、太尉等。皇建初年,为太傅。大宁元年任太宰。其食邑所在地平阳郡(治所在今山西省临汾市)亦为其父高欢受封之地,平阳郡下辖杨县 (治所在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范村东古城址,隋末改为洪洞县),其子孙在此繁衍生息,成为高氏的重要一支。 五子高(氵攸),字子深,元象初年,官拜通直散骑常侍,封永乐郡公。武定六年(548年),出任沧州刺史。天保初年,封彭城王,相继任司空、太尉、司州牧、尚书令、领大宗正卿、太师录尚书事等职。 六子高演,字延安。538年,封常山郡公0550年,进爵为王。文宣皇帝高洋死后,其子高殷继位。由于高殷年幼,当年就被废掉,高演登上皇位,是为孝昭皇帝。《北齐书》记载:“帝(高演)聪敏有识度,深沉能断,不可窥测。”“身长八尺,腰带十围,仪望风表,迥然独看。自居台省,留心政术,闲明簿领,吏所不逮。及正位宸居,弥所(克刂)励。轻徭薄赋,勤恤隐。”561年,崩于晋阳宫,时年27岁。 七子高涣,字敬寿。天资雄杰,风流倜傥,幼年时,常以将才自居,深得高欢的喜爱。长大以后,力大无比,能扛得起宝鼎,文韬武略,精妙绝伦。538年,封平原郡公,550年,封上党王,历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镓尚书事等职。 八子高洧,封襄城郡王,早逝。 九子高湛,538年,封长广郡公。550年,进爵为王,任尚书令,兼司徒、太尉等职。561年,孝昭皇帝死后,登皇位,为武成帝。565年,让位与其子高纬,称太上皇,568年,崩于邺城,时年32岁。 其余诸子依次为:十子高浩,封任城王,历任司徒、太尉、省绿尚书事等职。十一子高浞,封高阳康穆王,官至司徒。十二子高济,封博陵文简王,任定州刺史。十三子高凝,封新平郡王(后改安定王),任中书令、齐州刺史等。十四子高润,封冯翊王,任定州刺史,后官至太师、太宰。十五子高洽,封汉阳敬怀王,早逝。 北齐时期,除皇室封王的外,还有不少皇族宗亲被封王、封公及官居高位的,共同构成北齐的高层统治。高氏之发展,于此可见一斑。


  

    隋唐时期,高氏继南北朝魏齐时期空前发展后,进入隋唐,高氏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577年,北周消灭了北齐,统一了北方。578年,周武帝病死,他的儿子宇文(斌贝)(yun)继位,是为周宣帝。周宣帝是一个荒淫奢侈、任性胡为的皇帝。580年,周宣帝病死,继承他的是8岁的宇文阐,即周静帝。这时,北周开国功臣、周宣帝皇后的父亲、大官僚杨坚被一些掌握宫廷实权的关西士族郑泽、刘防等拥戴,以大丞相的身份辅政。第二年,杨坚废掉宇文阐,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隋,这就是隋文帝。589年,隋灭掉南朝陈,自西晋末年以来分裂了270多年的中国,至此又归统一。 从北齐灭亡到隋朝建立,只有短短几年的时间。此时高氏虽然失去了往日皇室国姓的辉煌,但作为门阀势力、望姓大族仍有着其特殊的地位。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制度的大盛时期,姓氏门第是衡量一个人社会地位的标志。隋唐时,这一制度虽然有所削弱,但其影响仍不可低估。渤海高氏经过北齐的发展,在北方成为继范阳卢氏、清河崔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之后的少有的几个望姓大族。 隋朝,高氏最有影响的人物是高(颖-禾+火) (jiong),渤海蓓县人,与北齐皇室同宗。其祖父高季安官至抚军将军、兖州刺史。父亲高宾,初仕北齐,后遭人诬陷而投奔北周,官至(若阝)州刺史。高颠,字照玄,少时聪敏,善于辞令。隋建立以后,官拜尚书左仆射,封渤海郡公。58之年,隋文帝杨坚命高 (颖-禾+火)率军攻打南朝陈国,正赶上陈宣帝驾崩,高颠认为按礼节不能发丧,于是奏请班师回朝,因此高颠声望大增,甚得人心。隋文帝对高颠极为赏识,每次上朝都喊他独孤,而不呼他的姓名。589年,隋以高颠为元帅长史,派兵攻陈,由于高(颖-禾+火)足智多谋,一举攻下陈国。高颠因功勋卓著而被加授上柱国、进爵齐国公。隋炀帝继位以后,侈靡荒淫,高(颖-禾+火)因劝谏而被诛杀。高颠文韬武略,明达世务,当朝从政20年,朝野推极。苏威、贺若弼、韩擒虎等都是高颠推荐的,都各尽其能,成为一代名臣。高颠死后,他的几个儿子被发配到边关。其中长子高盛道,为莒州刺史,被发配到柳城(今新疆鄯善县西南鲁克沁)。三子高表仁,被发配到蜀郡 (治所在今四川省成都市)。 唐朝是我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它以安史之乱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政治统一,国势强盛,经济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景象;边疆各族的社会经济也有了明显的进步,与内地的关系更为密切;中国与亚洲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非常频繁,处于当时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安史之乱以后,唐朝中央集权力量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猖獗,宦官把持朝政,政治腐败。高氏于唐朝有了较大的发展,在不足三百年的时间里,前后有5位高氏做了宰相,同时高氏又有两次较大规模的迁徙。 隋末,各地农民起义不断,沧州阳信 (今山东省阳信县西南)人高开道,原以煮盐为业,后跟随义军起事。由于作战勇猛,高开道很快成为义军首领,先后攻克沧州 (今河北省盐山县西南)、海曲(今山东省日照市)等地。618年,率兵攻打北平(今河北省完县东南),隋军守将李景弃城而逃。同年,攻占渔阳郡(治所在今天津市蓟县),高开道自称燕王,年号始兴(一作天成)。620年,高开道受唐招安,封蔚州(治所在今山西省太原市北阳曲镇)总管、上柱国、北平‘郡王。次年,又自称燕王,起兵反唐,后被其叛将张金树所杀。 唐朝,高氏有两次有史记载的迁徙。唐初,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兵镇压福建南部的“蛮夷”,经过9年战争,局势平定。686年,陈元光报请朝廷批准,设置了漳州郡,并率将士在当地开荒屯田,招徕流亡者,因此被后人尊为“开漳圣王”。随陈氏父子赴闽的将士均为中原人,计有1000人,64姓,其中有不少高氏。高姓将士的家人陆续迁至福建,一起垦荒置家,繁衍生息。唐僖宗时,又有高氏入闽,传六世至高镔、高镒,迁居安平(今福建省晋江市安海镇),其后裔再迁至南安埕边(今福建省南安县)和安溪太平(今福建省仙游县东南枫亭)。


  

    五代十国时期,荆南高氏,唐末农民起义,给唐朝的统治以重大打击。907年,占据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的军阀朱温废掉唐哀帝李祝,自称皇帝,建号为梁。五代十国的局面从此开始。 所谓五代,是指先后占据中原地区的后梁(907-923)、后唐(923-936)、后晋(936-946)、后汉(947-950)、后周 (951-960)五个朝代。五代的统治地区主要在淮河以北的黄河流域一带。淮河以南另有9个割据政权,它们是吴 (892- 937,都扬州)、南唐(937-975,都金陵)、吴越(893-978,都杭州)、楚(896-951,都谭州,今长沙)、南汉(905-971,都广州)、闽(925-965,都福州)、前蜀(891-925,都成都)、后蜀(925-965,都成都)、荆南(907-963,都江陵)。这9个政权加上割据山西的北汉(951-979,都太原)史称十国。十国中的荆南政权为高季兴所建。 据《十国春秋》记载,高季兴,字贻孙,陕州峡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南)人,原名高季昌,因避后唐献祖名讳而改季兴。少年时喜爱武术,有胆略,与孔循、董漳同为汴州富商李让家童。朱温镇守宣武时,随李让投U王朱温,并改姓朱氏并为朱温看中,任为毅勇指挥使。唐昭宗天复二年(902年),朱温率汴州军队攻打凤翔 (今陕西省凤翔县),守将李茂贞紧闭城门不出来迎战,朱温想收兵退回河中。季兴进言说:“天下的英雄豪杰期待这场战役都有一年了,现在城里的兵都已疲惫,破城只在旦夕,而大王您所忧虑的是守军闭门不出以使我军劳累,这可以想办法诱使他们出来。”朱温觉得此话有道理,就命季兴办理此事。高季兴招募到一名勇敢的骑士,名叫马景,并向他面授诱敌之计。马景带领几个骑兵跑到凤翔城门下,拍打城门告诉城内的守军说:“汴州的军队准备东撤,前锋已经离去。”城内守军信以为真,于是打开城门,追击汴州的军队。朱温的军队随后杀进凤翔,斩首九百余人,大获全胜。高季兴从此名声大振,903年被任命为宋州(今河南省商丘县)团练使,后升任颍州(今安徽省阜阳市)防御使,复为高姓。 唐末,霸据一方的各藩镇势力相互混乱。襄州(今湖北省襄樊市)赵匡凝打败占据荆南(湖北省江陵县)的雷彦恭,派其弟赵匡明把守荆南。后来汴州军队攻打襄州,赵匡凝投奔了吴,赵匡明投奔到蜀,荆南遂为汴军所占。906年10月,雷彦恭又率兵攻打荆南,荆南留后贺環(gui)闭门自守,不敢出战。朱温认为贺環胆子太小,于是任命高季兴为荆南节度观察留后取代贺環 907年4月,朱温称帝,建立后梁,5月封高季兴为荆南节度使,荆南政权由此建立。 荆南原下辖8州,唐僖宗、昭宗以来,数次被其他州郡蚕食,高季兴上任时,只剩下一个江陵城了,并且经过数年的战火,已是市井凋零、破烂不堪。高季兴据守荆南以后,采取了招纳流民、安抚百姓的措施,百姓得以重操旧业,恢复生产。908年,后梁封高季兴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912年,朱温死去,荆南不再向后梁朝贡。913年,后梁又封高季兴为渤海王。荆南政权从907年建立政权,到963年归依北宋,共立国57年,历四代五王。由于荆南政权地方狭小,国力有限,而且又处于南北征战的要冲,所以荆南政权先后依附中原各 朝及南方的吴、楚等,为十国中力量较弱的国家。 经过高氏数年的苦心经营,荆南政权辖地不断扩大,到后唐时,荆南已下辖一府、二州、一军。一府为江陵府,领有江陵、枝江、松滋、监利、石首、当阳、公安、长林等八县。二州为归州和峡州。归州领有秭归、巴东、兴山三个县。峡州领有彝陵、宜都、长阳、远安四个县。一军为荆门军,其实就是荆门县。 928年,高季兴去世,享年71岁,葬于江陵城西龙山,现在江陵县西仍有高王庙、武信王祠,又称土主庙。929年,高季兴长子高从诲继王位。高从诲为人聪敏,足智多谋,开平年间入梁,为供奉官,后升任鞍辔库使,梁王恩赐回荆南事奉其父。在荆南,高从诲先后任马步军都指挥使、行军司马、忠义节度使、同平章事等。即位以后,追封先父高季兴为楚王,谥武信。933年,后唐赐爵高从诲为渤海王,934年又封南平王,故荆南政权又称南平。948年,高从诲驾崩,时年52岁,亦葬于龙山,谥文献。同年,高保融继位。保融字德长,为从诲第三子,后唐长兴初年,补为太子舍人,后晋天福年间,任制授检校司空、判内外诸军,随后迁任荆南节度副使。开运末年,兼峡州刺史、检校太傅。951年,后周封高保融为渤海王,兼尚书令。954年,后周又改封保融为南平王。960年,高保融病逝,时年41岁,亦葬于龙山,谥贞懿。同年,高保勖即位,并受宋太祖赵匡胤封爵。高保勖,字省躬,为文献王第十子,与保融同母。后晋天福初年,任汉州刺史。保融嗣政以后,令其判内外诸军事 951年,加封检校太傅、并任荆南节度副使。由于高保勖体弱多病,即位不到三年就病逝了,时年39岁。之后,荆南节度副使高继冲执掌荆南政权,高继冲为贞懿王高保融的长子,字成和。963年,归顺北宋,荆南割据政权结束。 荆南高氏归顺北宋以后,子孙后裔大多为宋所用。其中武信王四个儿子,高从翊任右卫将军、高从让任左清道率府率、高从谦任左司御率府率\高从诜任右衙率府率。文献王六个儿子,高保绅为卫尉卿、高保节任司农少卿、高保逊任左监门卫将军、高保衡任归州刺史、高保膺任峡州刺史、高保寅任内作坊使。保寅四个儿子高辅政、高辅之、高辅尧、高辅国皆中进士。武信王有五个女儿,自小偏爱佛道,后都削发为尼,各居一处,为佛华寺、菩提寺、庄严寺、石佛寺、法轮寺等。 在纷乱的五代十国时期,居住在我国北方的契丹族逐步强大起来0907年,耶律阿保机被推为部族首领。916年,他仿汉人王朝体制,称皇帝,建立国家。耶律阿保机死后,其子耶律德光继位。936年,后唐节度使石敬瑭在太原举兵反唐,唐派兵讨伐。石敬瑭向契丹求援,称耶律德光为父,并答应事成后割地称臣。契丹兵南下灭唐,立石敬瑭为帝,这就是后晋。石敬塘则割十六州给契丹,每年还送帛30万匹。 十六州是:幽(今北京市)、蓟(今天津市蓟县)、瀛(今河北省河间县)、莫(河北省任邱)、涿(河北省涿县)、檀岭北京市密云县)、顺(今北京市顺义县)、新(今河北省涿鹿县)、妫(今河北省怀来县)、儒(今河北省延庆县)、武(今河北省宣化县)、云(今山西省大同市)、应(今山西省应县)、(今山西省朔县东马邑镇)、朔(今山西省朔县)、蔚(今河北省蔚县),北宋末称这些州为燕云十六州。十六州是河北和山西北部形势险要的地方,契丹得到这些地方对中原是一个威胁。 石敬瑭对契丹奴颜婢膝,虽买得了契丹主子的欢心,却引起了晋国臣僚对他的极大不满。他死后,其侄石重贵即位,改变政策,对契丹称孙不称臣,表示要摆脱臣属关系。944年,契丹兵南下攻晋,辽晋战争打了两年 947年,耶律德光又进军开封,晋亡,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契丹兵占领开封后,大肆抢掠,从开封到各州,从官僚到平民都不能幸免。契丹兵的强暴,引起了广大汉人的强烈反抗,最后不得不撤回北方。晋辽争战的地区,正是高姓族人居住比较集中的地方,为了躲避战乱,部分高氏南迁至江苏及河南南部。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后周禁军首领赵匡胤在陈桥驿(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发动兵变,推翻后周小皇帝柴宗训,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宋,史称北宋。北宋建立以后,经过十几年的征战,先后消灭了南方的割据政权及北方的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北宋建立之初,辽国更趋于强盛,在宋西北部的党项族也强大起来,以后建立西夏国。辽和西夏多次进犯中原,对北宋的国势及政治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北宋是靠兵变建制立国的,为防止此类事件的再次发生,北宋对军队进行了改革,解除了军人节度使的职务,使兵、将分离,兵无常帅,帅无常兵,兵不识将,将不识兵。这样虽然便于皇帝对军队的控制,但却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使北宋在对辽和西夏的作战中处于不利地位。宋与辽和西夏争战的地区为河北、山西、河南一带,如前所述,这一地区是高氏比较集中的地区,为躲避战乱,有不少高姓族人南迁。 北宋末年,生活在我国东北的女真人发展起来1113年,完颜部阿骨打继任女真部落联盟的酋长,统一了女真各部。次年,在他的带领下,开始了反抗辽国的斗争1115年,阿骨打称皇帝,建立政权,称金,定都于上京 (今黑龙江省阿城县南白城)。1125年,金灭辽。 金灭辽以后,看出了北宋的腐朽和空虚,于当年10月,分两路南下进犯北京。宋徽宗对金的进犯,事前毫无准备和防范,听到金军南下的消息大为恐慌,忙号召四方出兵勤王。年底,宋徽宗又传位于太子赵恒 (是为宋钦宗),自己跑到南方避难。1126年初,金军渡过黄河,包围了汴京。汴京军民在主战派大臣李纲的带领下数次击败金军的进攻,各地勤王的军队也陆续到达。但无心恋战的宋钦宗在投降派大臣李邦彦的唆使下,向金军求和,答应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巨额赔款等条件,金兵退去。尔后,宋徽宗又回到汴京,依旧过着腐化安逸的生活,置边事于不问。投降派得势,主战派李纲被迫离开京师。1126年9月,金引攻下太原后,再次举兵南下,于11月底包围汴京,城中军队很少,勤王的部队早为投降派遣散。但汴京军民仍然坚持抵抗了一个多月。后来,由于宋钦宗相信一个无赖郭京会用“神兵”退敌,撤下城上守军,大开城门,才被金军攻下。1127年4月,金军把宋徽宗、钦宋、后妃、公主、宗室、大臣三千多人,各种财物及技艺工匠等全部掠走。在这次进犯中,山东、河北、河南一带都受到严重骚扰,造成生命和财产的重大损失。统治了160多年的北宋政权灭亡。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靖康之难。 1127年5月,宋徽宗的第九子康王赵构在南京(今河南省商丘市)登基称帝,历史上称之为南宋。赵构登基以后,就大举南撤,最后把都城定于杭州。中原的大族亦纷纷随同南宋政权,举家南迁,部分高姓族人也从河北、山东、河南迁往江南。 此外,还有一支高氏,早在汉末时由陇西南迁至滇中,成为白蛮大姓。宋绍圣元年 (1094年),高升太夺取大理国段氏政权自立为王,称大中国。其子高太明于1096年又将王位还于段氏,被封为中国公,自立年号,世为大理国宰相,控制大理国政权,被称为高国主。其后裔历经元、明、清三代,均为云南士司。据《士官底簿》记载,楚雄士知府高政,传位于妻子及女儿高冬梅。还有鹤庆军民士知府高隆,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归附,传子高仲将,孙(高)兴,兴弟宝结,宝结子高伦。又有鹤庆府士千夫长高海,其先人高赐,元朝为士千户。高海于明初归附,为千户长,传至高玉时,玉子高藩臣,世袭指挥佥事。再传至高应星,即裁撤。又有北胜州士判官高亮,于明洪武士6年上任,下传子高琳,孙高瑛,曾孙高庆、高广,广子高珍。


  

    高姓大约有8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15,排在第十五位。安徽为高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高姓总人口的15.6,占安徽总人口的3.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河北、陕西、河南、四川五省,这五省高姓占高姓总人口的62;其次分布于山西、湖北、浙江,这三省的高姓又集中了20。全国以皖豫陕冀为中心,向东北、西北、东南呈放射形的高姓分布带。


  

    明清时期(公元1368-1909年),元朝末年,由于元贵族及封建地主对良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致使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农民起义日益频繁,仅1341年,山东、河北、湖广等就爆发起义百余起。此后,农民起义更加频繁,力量也越来越大。元朝廷派出大量的精锐部队与农民军决战,所到之处,烧杀抢掠,竭尽残暴之事。两淮、河南、山东、河北成为主 战场。豫、鲁、苏北、皖之民十之七八被杀或逃亡,造成“赤地千里少人烟”的荒凉景象。 除兵乱之外,水、旱、蝗、疫等灾害也相继发生。黄淮河多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据《元史》记载,仅元朝末年,雨、旱灾山东有19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两淮地区8次。从1341-1365年,黄、淮河几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同时,大蝗灾、瘟疫也相继而至,百姓非亡即逃,使中原地区人烟稀少,土地荒芜。元朝廷不得不把一些路、州、府降格,据史料记载,在河南“凡州改县者十二,县并州者六十” 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采纳了部属的建议,进行移民屯田,其移民规模之大,时间之久都是历史上少有的。 明初洪武年间,农业生产刚刚有所恢复,又发生了“靖难之役”,四年的战争,又加剧了中原地区的荒凉局面。所谓靖难之役,是指明初朱元璋为了稳固政权,派他的儿孙们到各地镇守一方,以辅佐皇室。朱元璋死后,建文帝即位,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又采取了“削藩”措施。燕王朱棣以入京诛奸为名,从北京进取南京,经过河北、河南、山东、皖北、淮北等地,与政府军反复拉锯,作战,进行了近四年的战争。1402年,朱棣攻下南京,即皇帝位,年号“永乐”。朱棣即位以后,继续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屯田。 明初移民的重点是山西地区,因为山西兵乱较少,又没有发生大的水、旱、虫灾。同邻省相比社会较为安定,经济繁荣,人丁兴盛。据统计,洪武十四年,山西的人口为四百多万,比河南、河北人口的总和还多。山西人口稠密,首推晋南,而洪洞县丈是平阳一带人口稠密之县。洪洞县地处交通要塞,北达幽燕,东接齐鲁,南通秦蜀,西临河陇,明时迁民,虽然不是专迁洪洞人,但把洪洞县作为移民的重地。为此,明政府便在洪洞县城北的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发放“凭照川资”广济寺前的汉植大槐树下,成为移民聚集,开拔外迁的集中之地。所以后来河南、河北、山东、皖北等地许多姓氏大族追根问祖,都说自己是山西洪洞人,山西高氏由来已久,早在战国时期就有高姓族人迁到这里。北齐高氏亦起家于山西,高欢第四子平阳靖翼王高淹就封于平阳,子孙后代在此繁衍,山西高氏遂成望族。明初的迁民,有不少高姓族人从山西平阳移至山东、河南、河北等地。山东东明西关《高氏族谱》载有:“念我高氏不能纪远闻,自前明,由山西洪洞迁徙居于东明之西关,今祖茔始祖之墓犹存遗址。” 山东郓城北关《高氏族谱》亦记载:“始祖明公偕始祖母米孺人于洪武二年率领二子一侄自山西洪洞县迁濮州之南。二子长居杨妃店,次居饲鹤池,侄往东不知其处。适民国二十四年,高老庄祠堂落成,与祭者七十余村。”山东、河南、河北为高氏发祥地,山西高氏大部分为渤海高氏后裔,明时山西高氏迁徙当为回迁。 明末,李自成起义军自西安经山西北上入京,山西洪洞高氏又有人东迁河南、河北、山东,其中一支迁入河南安阳东夏寒村,子孙繁盛,遂成大家。


  

    高姓大约有93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为明朝第十九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高姓人口基本没有增长,远远低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600年中高姓人口纯增加率为4,净增加了4万。山东为高姓第一大省,约占总高姓人口的18.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苏(12.5)、浙江(12.2),这三省高姓大约占高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西、甘肃、河北,这四省的高姓又集中了29。宋、元、明期间,高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和西北迁移,特别是向江浙赣地区移民。全国重新形成了山东、江浙赣、陕晋三个高姓人口聚集地区。
 
三、当代高姓的人口及分布
      当代高姓的人口已达1452万,为全国第十五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21。从明朝至今近600年中高姓人口由93万激增到1 450余万,达15倍之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高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1000年高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安徽、江苏三省,大约占高姓总人口的30;其次分布于湖北、河北、河南、四川、广东,这五省又集中了31。山东居住了高姓总人口的14.6,为高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2.3。全国形成了渤海湾、东部沿海地区高比率的高姓区域。在近600年间,高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的迁移,同时,向西南和南方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移动流。


  

四、历史上的高姓郡望


  

1、渤海郡:西汉时置郡。此支高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守渤海太守高洪。
2、渔阳郡:战国燕将秦开击退东胡后置郡。以渔水之阳得名。高隐、高瞻之后。
3、广陵郡:汉时置。此支高氏,为吴丹阳太守高瑞曾孙高悝之后。
4、河南郡:汉时改秦三川郡置郡。此支高氏,为鲜卑族高氏之后开基。
5、辽东郡:战国燕将秦开击退东胡所建郡。高瞻之后。


  

五、姜姓高氏(渤海高氏)世代谱系表(上源西周齐太公姜尚,下迄南宋高世则家族,本表据史记、新唐书、氏族志等史书和各地高氏名谱修成,没有确凿根据请不要擅自修改)


  

姜姓高氏世代谱系(含公子高、公子祁两支高氏)
01世  齐太公(姜尚,字子牙)
02世  齐丁公(姜彶)
03世  齐乙公(姜得)
04世  齐癸公(姜慈母)
05世  齐哀公(姜不辰)、胡公(姜静)、献公(姜山)
06世  齐武公(姜寿,献公子)
07世  齐厉公(姜无忌)
08世  齐文公(姜赤)
09世  齐成公(姜说)、公子高(文公次子)
10世  齐庄公(姜购)、公孙癸受(高子)
11世  齐厘公(姜禄甫)、高傒(癸受子,字祖望,谥敬仲)
12世  齐襄公(姜诸儿)、齐桓公(姜小白)、高庄子(虎)
13世  齐惠公(姜元,桓公子)、高倾子(顷)、高酀
14世  公子祁(惠公子,字子高)、高宣子(顷子,名固)、高式(酀子)
15世  姜虿(字子尾)、高厚(固子)、高偃(式子)
16世  高强(姜虿子,字子良,后世不详)、高子丽(厚子)、高张(偃子)
17世  高止(子丽子,字子容,出齐奔燕)、高良夫(张子)
18世  高竖(止子)、高柴(良夫子,厚余堂始祖)
19世  高鱼(竖子)
20世  高彄臧
21世  高石
22世  高般
23世  高赫、高赭
24世  高宽(赫子)、高穹(赭子)
25世  高峻、高量(宽子)、高严(穹子)
26世  高奉名(峻子)
27世  高鼎
28世  高邑
29世  高成
30世  高则
31世  高不疑、高不识
32世  高兴(不疑子)
33世  高然
34世  高晖
35世  高洪(东汉渤海太守,渤海高氏始祖)
36世  高茂
37世  高瑞
38世  高褒(字宣仁)
39世  高韦
40世  高承(韦子,字文休)、高悝(瑞曾孙,广陵高氏始祖)
41世  高延(承子,字庆寿)
42世  高纳(字孝才)
43世  高达(字式远)
44世  高约、高乂、高隐、高汉
45世  高瞻(约子,渔阳、辽东高氏始祖)、高庆(隐子)
46世  高展、高敬、高泰(庆子)
47世  高谠、高颐(展子)、高韬、高湖、高恒(泰子)
48世  高佑(谠子)、高允(韬子,北魏宰相)、高真、各拔、谧、稚(湖子)
49世  高振(佑子)、高树、高翻(谧之子)
50世  高表(振子)、高欢(东魏宰相)、高琛(树子)、高岳(翻子)
51世  高衡(表子)、高澄、高洋(欢子,北齐文宣帝)、高劢(岳子)
52世  高冯(字季辅,唐朝宰相)、高士宁、高士廉(劢子,唐初名相)
53世  高履行、质行、真行、纯行、审行、慎行(士廉子)
54世  高璇、高瑾(履行子)
55世  高绍、高术(璇子)、高丕、高迁(瑾子)
56世  高卿、高崇文(唐威武王、渤海郡王)、高子羽(迁子)
57世  高质(卿子)、高暄(子羽子)
58世  高伯祥(质子,京兆高氏始祖)、高岳(暄子)
59世  高郢(伯祥子,唐朝宰相)、高登(岳子)
60世  高定、高文举(郢子)、高仲武(登子)
61世  高顺励(文举子)、高冕(仲武子)
62世  高思继、高思祥(顺励子)、高霸(冕子)
63世  高行周(思继子)、高行圭(思祥子)、高乾(霸子)
64世  高怀德(行周子,北宋武将)、高文玉(行圭子)、高琼(北宋烈武王)
65世  高处恭、高处俊(怀德子)、高继勋、高继忠、高继伦(高琼子)
66世  高永能(文玉孙,北宋武将,陕西老高始祖)、高遵裕、高遵甫(琼孙)
67世  高世亮(永能子)、高士林、高士宏、高耀祖(继伦孙,闽粤高氏始祖)
68世  高昌裔(世亮子)、高公绘、公纪、公泰(琼玄孙,江浙诸支始祖)
69世  高世则(公纪子)、高世英、高世杰
70世  高百之、高千之(世则子)


  

六、古代历史名人


  

  1、高渐离:战国末年时燕人,擅长击筑,燕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政(即秦始皇),到易水送行,他击筑,荆轲和歌。后因在筑内暗藏铅块扑击秦始皇,不中被杀。


  

  2、高长恭:又名高孝瓘,他勇武善战,常常大败敌军。武义高强的将领,是北齐大将,东魏大权臣北齐奠基人白手起家大英雄风流大丞相高欢之孙。是北齐世宗文襄帝的第四子,封为兰陵王。据《北齐书》讲,他“貌柔心壮,音容兼美。”应是有英雄气概之美男,是中国古代四大俊男(嵇康、周瑜、高长恭、杨华)之一。
  
 3、高  适:唐朝诗人,与岑参齐名,并称为"高岑"。其"边塞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士兵生活、人民疾苦为内容。代表作有《燕歌行》。


  

 4、高汝砺:金右丞相,封寿国公。今山西省应县人。曾对纸钞的推行和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对金国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为人正直。


  

 5、高克恭(1248-1310):元代画家,字彦敬,号房山,其先回鹘(维吾尔族),籍贯大同(今属山西),居于燕京(今北京市),晚年寓钱塘(今浙江杭州)。官至刑部尚书。 善书画, 《云横秀岭》、《墨竹石坡》为其代表作。与赵孟頫齐名,时人有"南有赵魏北有高"之称。  


  

 6、高攀龙:曾与顾宪成在无锡东林书院讲学,时称"高顾",为东林党首领之一。
 
 7、高  武:在我国传统医学上,久享声誉,针灸之术即他所传。
 
 8、高则诚:著名戏曲家,所著《琵琶记》,对后世戏曲的发展影响深远。
 
 9、高  鹗:清朝文学家,汉军镶黄旗人,以续《红楼梦》后40回流世界传名。


  

 10、高  翔:清代画家,为"扬州八怪"之一。擅长山水,画梅风格疏秀,兼能画像。


  

 11、高  启:(1336-1374) 明苏州府长洲人,字季迪,号槎轩。张士诚据吴时,隐居吴淞江青丘,自号青丘子。博览群书,工诗,尤精于史,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杰。其诗之才力声调,过三人远甚,为元明间一大家。又与王行等号“北郭十友”。后张士诚获罪被诛。启曾为之作《上梁文》,有“龙蟠虎踞”四字,被疑为歌颂张士诚,连坐腰斩。有《高太史大全集》、《凫藻集》等。


  

 12、高友玑(1461-1546),字肃政,号南屏道人,温州市乐清北白象镇人,事母至孝,明工部尚书、刑部尚书,追赠太子少保。在进入中央当部长级京官前,高友玑历任过许多地方长官。任江西九江知府时,治绩为当时十三府之最。任河南汲县知府时,裁减官供,罢停黄河劳役,放宽盐禁,为百姓做了一系列实事。任大同巡抚时,不畏强梁,弹劾嚣张行凶的皇亲国戚。


  

 13、高其佩(1672-1734):中国绘画史上著名的指画创始人,官至刑部侍郎,与高鹗为同宗本家,高氏父子都是清代名臣。其父高天爵、其伯高承爵、高荫爵皆在清朝为官,其长兄高其位为两江总督、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加太子少傅,其堂兄高其倬为康熙进士、浙闽总督。高氏原隶汉军镶白旗,后因长兄高其位有军功,改为镶黄旗。高其佩以名门望族而身历宦海,历知州、员外郎、署运使、刑部侍郎。虽为高官,但却以工指画以名显。高其佩一生画作甚丰,精妙独到。凡花木、鸟兽、鱼龙,人物靡不精妙。作品达五、六万幅之多,代表作品有《怒容钟馗图》、《水墨杂画册》等传世,其作画大都题款以"铁岭高其佩指画"或"铁岭高其佩指头生活",等字,时人尊称为高铁岭。高氏8岁始学画,遇稿则摹,以指蘸墨,仿其大略,尽得其神,信手拈来,皆成妙谛。所绘人物生动、形象,堪称开宗立派的大家。现铁岭银冈书院存有其《猫蝶牡丹图》和《风竹图》。著有《且园诗钞》。高其佩的指画,在当时影响很大,“扬州八怪”受高其佩直接影响,李鱓曾从其学习。“扬州八怪”之一的郑燮在题高凤翰画跋中,认为恽寿平、王翚诸皆不能破古人牢笼,“独高且园(其佩)轩然特出,冠绝一时,后堂(李鱓),西(高凤翰)一头一尾-----”高其佩自称指头画得于梦授,曾刻一印“画从梦授,梦自心成”。
   
七、近现代高姓名人(请将您知道的人填写上)


  

 1、高君宇:(1896--1925)山西静乐县静游镇峰岭底村(今属娄烦县)人。名尚德,字锡三,号君宇。1896年生于山西省静乐县(今属娄烦县)。1912年考入山西省第一中学,因才华出众,以“十八学士登瀛州”而享誉省城。少年高君宇对社会政治问题非常关心,订购了《晨报》、《申报》、《康梁文钞》等进步书刊研读。1915年,他参加了反对袁世凯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的斗争,捐款翻印“二十一条”全文广为散发,组织游行和街头演讲,声援蔡锷等人护国反袁斗争。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英语系。“五四”运动的组织者之一。在当时进步思想的发源地北京,高君宇受到激进的新文化和新思想的影响,很快成为学生运动的领袖。1918年5月,他参加了反对北洋政府签订《中日共同防敌军事协定》活动,成为近代中国学生运动史上第一次公开的游行请愿活动。1919年5月4日学生爱国游行时,高君宇是组织和参加的骨干之一,和许德珩等十几个学生冲进赵家楼,痛打签订卖国条约的官员章宗祥,演出了“五四”运动壮丽的一幕。随后,他代表北大学生参加了学联的领导工作。1920年3月与邓中夏等组织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同年加入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首届书记。中共二大中央委员,编辑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1924年7月到广州,任孙中山秘书,翌年随孙中山北上。1925年3月5日在北京病逝。当时的年轻人最容易接受新思想,建立共产党和建立革命的青年团组织几乎是同步进行的。高君宇不仅是党的创始人,同时还是社会主义青年团(即共青团前身)的创始人之一。


  

 2、高旭:(1877-1925)字天梅,号剑公,别字慧云、钝剑,江苏金山人。早年接受民主革命思想影响,创办《觉民》杂志。1904年留学日本,次年参加同盟会,任江苏分会会长,并创为《醒狮》杂志。1906年回国,在上海创为健行公学及钦明女学,倡言革命,提倡女权及女子教育。1909年与柳亚子,陈去病共同发起南社。辛亥革命后,曾任金山军政分府司法长、众议院议员身等职,坚持反袁立场。他把诗歌作为鼓吹革命、唤起民众的武器,称其诗为“觉世书”。有《天梅遗集》。
 
 3、高剑父:(1879~1951)字剑父,以字行,广东番禺人。现代著名画家,岭南画派领袖。 与胞弟高奇峰, 陈树人合称“二高一陈”,被称“岭南画派”,1906年留学日本,1908年回国后主持广东同盟会,并在广州起义中任联军总司令。辛亥革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创办了春睡画院、南中美术院。曾任广东省立工业学校、广州市立艺专、南中美术院校长,中山大学、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广东美术会会长。1949年移居澳门。
 
 4、高士其:(1905-1988) 福建闽侯(今福州)人。科学家、科普作家。1925年留学美国,先后入威斯康辛及芝加哥大学,攻读化学和细菌学,1928年在芝大细菌实验室作研究时,不幸受病毒感染,致使终身残疾。1930年回国,任南京中央医院检验科主任,翌年辞职。1932年曾与陶行知等创设獐科学通讯学校,后任国立编译馆特约编审。1939年参加共产党。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华全国科普协会委员,中央文化部科普顾问,中国作协理事,保卫儿童委员会委员等职。著有《我们的抗敌英雄》、《细菌与人》、《抗战与防疫》、《生命的起源》、《细菌世界探险记》、《五年计划的科学故事》、《高士其科学小品集》等。


  

5、高  岗:前国家副主席。
6、高  琨:香港人,著名物理学家,后移居美国。
7、高行健:原四川大学教授,著名文学家、剧作家,后移居法国,2000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8、高建成:军人,1998年长江爆发特大洪水,奋不顾身抗洪抢险而牺牲,被授予“抗洪英雄”称号。

高姓介绍信息修订

高gao
姓氏最新1讨论

维客与宗祠

姓氏操作面板

姓介绍修订史

1/3页 1 2 3 向后>>

谱概况修订史

1/2页 1 2 向后>>

万家姓的说明

姓氏联络
相关留言
  • 姓氏经典留言
  • □访客:我是周口人,清字辈,…(2017/6/7 18:22:43)
  • 我是周口人,清字辈,我爷说,我们是从山西迁来的,小时候见过我爷有一本很破的家谱,长大后就没见过了!我爸是祥字辈,我爷是吉字辈!
  • □gaojun:15166387714(2016/4/14 15:31:46)
  • 我是烟台市牟平区前刘家夼高姓,族谱记载:约明末清初,从荣成五里岛前村迁来。老祖爷:高守财。但现在无法查到荣成五里岛前村,可能是历史演变了。谁有信息,麻烦联系。
  • □gfgh:高氏雨水堂(2016/2/17 20:18:19)
  • 燕净永长大
      希容宝庆华
  • □访客:本人祖籍山西吕梁临县…(2016/1/31 23:51:50)
  • 本人祖籍山西吕梁临县,先人在清末走西口迁入内蒙古清水河县。有知道这方面情况的宗亲系jgtm397303935qq号。
  • □访客:姓氏评论(2015/10/7 16:03:57)
  • 总觉得高姓辈字很乱。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关于NETOR | 招聘信息 | 联系邮箱 | 策略联盟
Copyright (C)2000-2024 netor.net.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Netor网同纪念 客服电话:400-088-0131 微信:15011475923 微博:关注Netor纪念
沪ICP备17033281号 上海圣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