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効姓导航
姓氏维客
Netor直通车
赞助商链接
相关纪念馆
相关族谱
  • 相关族谱
  • 喜讯(计1代,入谱1人)
3689个姓1氏
    2019年March月
    310:45:13
    宁远効姓秀才效继武
      听我妈说过,我们宁远効姓清末出过一秀才,一辈子一身秀才打扮,我母亲记得他帽子顶有一个铜制装饰,他经常到我外公家里和我外公喝罐罐茶抽水烟聊天。因为他是学八股文的,我外公经常让我妈出数学题考秀才,简单的几加几,秀才竟然不会做,我妈说,我这効姓祖上的秀才,经常被她捉弄的满脸通红,呵呵,看得出那时的八股文真的是害人啊!但是,我妈也说了,他写毛笔字那是非常的好!逢年过节,到处有人找他写对联什么的。我估摸着,他应该知道一点咱们“効”姓的来源,可惜早已仙逝!
    効姓留言
    [现0条]
    经典值0
    [编辑][取消]
    2018年December月
    1411:53:31
    效姬\效长邱应该不是人名访客
      我是効氏后人,偶尔看到这个论坛,看到这两篇文章,研读甚久,结论是这两个应该不是人名。
      1.效长邱。原文“君讳诞,字玄宪,安定朝那人也。昔立効长丘,树绩东郡,太尉裂壤於槐里......”
       应该断句:立効-长丘,树绩-东郡。立効和树绩对仗,动词,建功立业的意思;长丘和东郡对仗,名词,地名。
      2.效姬。原文“唐故洛陽縣淳俗鄉君効夫人(姬)墓誌銘并序   夫人諱姬,河南洛陽人也......”
       应该断句:唐故洛陽縣淳俗鄉-君効-夫人。唐代“夫人”是一种尊称。被尊为“夫人”,墓志中冠以娘家姓,几乎无先例。例如:华阳夫人,芈姓。楚国贵族虞潭母,死后谧“定夫人”,孙姓。
      “夫人”做为命妇封号,各朝都有规定,如:“唐文武一品与国公之母及妻为国夫人,三品以上官之母及妻为郡夫人。宋徽宗政和时,执政以上之妻封夫人。明一、二品官之妻皆封夫人。清并封宗室贝勒至辅国将军之妻为夫人。”从墓志中看,夫人娘家显赫,门当户对,夫家一定也是名门望族,且夫人很受尊重,当“君效”二字。
      QQ:1524455870
    効姓留言
    [现0条]
    经典值0
    [编辑][取消]
    2018年January月
    2613:25:9
    《皇甫诞帖》中的“効长丘”,可能并不是人名云霞微茫
      原文:“君讳诞,字玄宪,安定朝那人也。昔立効长丘,树绩东郡,太尉裂壤於槐里,司徒胙土於而彡门”。
      这句话是介绍墓主人皇甫诞个人信息以及功勋的,逻辑上不太可能插入别的人名。如果认为効长丘是人名,段落的整体意思很难解释通。
      根据原文句式,“立効长丘”和“树绩东郡”两句应该是对仗的。长丘和东郡对仗,应该是地名。立効和树绩对仗。
      立効一词虽然意思不明,但应该和树绩一样,是个动作。
      这样一来,整个段落的意思也就通顺了。
    効姓留言
    [现0条]
    经典值0
    [编辑][取消]
    2014年May月
    2010:8:1
    姓氏评论502293067
    効姓留言
    [现0条]
    经典值1
    [编辑][取消]
    2012年September月
    118:13:25
    姓氏评论効延庆
      同宗志军、云霞微茫二先生:
       读其所采,获取、启发不少,由衷钦佩。十分感谢对効氏探源所作的贡献!
       効姬夫人墓志铭极具价值。
       相信越来越多効氏子孙的关注,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发现。
    効姓留言
    [现0条]
    经典值2
    [编辑][取消]
    2012年March月
    715:37:38
    文中姓效的効志军
      金秋十月,正是收获的季业就基本消失。从2000年开始,爽,食欲有加,身体大为好转。节,到处洋溢着丰收的气息。素随着百合价格的提升,该乡才又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为感谢闻山西平陆县是中国著名的“百开始了百合种植,到2004年,百救母之恩,特意来到太阳县(平合之乡”,平陆百合是我国北方合种植面积已达1300余亩,而现陆县)视察,专门品尝这里的百一大历史名产,记者到平陆采访在百合种植面积又在不断减少。合,食用后感觉入口细腻,味道农民的收成情况,首先就想到了记者在路上碰见了一个老甜爽,具有润肺补气、养颜功百合。俗称“平陆不平沟三汉,随即对他进行采访。老汉姓效,遂定为皇家贡品。千”。沿着素有“百合之乡”杜张,他告诉记者他家种植了5亩百清朝康熙、乾隆、光绪年马塬的弯弯曲曲的盘山公路行合,年收入大概2万元。平常冬春间,百合作为名优土特产,均被走,景色旖旎。沿途记者看到人们时候种植百合,种植时一次性往记入平陆县志,后被人们称为都忙着收玉米,公路上满载着玉米地下施入有机肥和复合肥,后两“中条参”。自古至今,人们给杆的三轮车正有次序地行驶在通往年每年五六月份追肥一次,每年予它的美誉更是多不胜数
    効姓留言
    [现0条]
    经典值0
    [编辑][取消]
    2012年February月
    1320:34:54
    姓氏评论云霞微茫
      同宗効延庆先生,你好!有劳问候,我的实名不足报来,就不报了吧。我属于我姓的河南舞阳支系。由于各方面条件制约,我对咱们姓氏起源探索的贡献,怕是到此为止了,以后大概不会有什么新成果了。
      我不知道关心我姓源流探索的同宗们这些年已经取得了哪些进展,我能看到的只有网上的这些内容,盼望已有所获的同宗,能够将适合公布的内容发于网络,或发往我邮箱,让我多有些了解,感激不尽。
      去年上半年我有一阵子闲暇时间,此时恰好在网上发现《唐故洛陽縣淳俗鄉君効夫人墓誌銘并序》收录于《全唐文补遗》一书,就就进行了一番解读,顺便集中把我多年来的所思所想,以及寻觅到的相关实据写成了几篇文章。本打算全部贴出来,但冷静考虑以后,把没有真凭实据的相关带有推想性的内容去除了,以免误人。我阅读古文的能力很差,尤其对这种六朝风格的古文,华丽晦涩很是费解。对于碑文的理解,全部见于所翻译白话文,我深信碑文中还有不少信息我没有读出来。这里要感慨一下这位効姬夫人,她的墓志铭上最后说,久远的未来还会有人看到这篇墓志铭,并且“酌斯銘而存德”,也算是一语成谶了。生于残酷黑暗的南北朝时期,历经好几个朝代,活到九十多岁,确实不是一般人。我想,北朝时的这个効姓不管是不是我们的这个“効”(似乎更多证据偏向我们的姓源于元末),这都和我们有关系,在我们的探讨范围。
      
      最后,就以我所知的情况,对关于我们効(效)姓源流的研究,再随便说几句。目前効(效)姓在我国,有两大支系:中原支系与陇中支系。中原支系以舞阳为中心,陇中支系以定西为中心。另外全国各地,海峡两岸,以及海外也有散居。两大支系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是需要探索的主要问题之一。以下两件事,我们可以一直做下去,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发现。
      民间调研。在我姓的聚居之地调查有关我姓的文化、历史、传说、遗迹以及其他情况。我猜已经有人做过这些事了,不知情况如何。
      搜寻古籍。网络时代,搜索古代资料容易了太多。随着一个个数据库的建立,以后可搜索的范围会变得越来越大(在高校、研究所之类的地方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库)。大家可以多搜一搜。各种方志、文人笔记、碑文、石刻、经史子集……
      结语:不是时间过了多么久远,只要还有人姓効(效),就会有人思考这个姓是从哪里来的。
    効姓留言
    [现0条]
    经典值0
    [编辑][取消]
    2011年November月
    315:0:23
    姓氏评论効延庆
      云霞微茫:
       问好!
       早已高度关注効姬夫人墓志铭,不知内容所陈又何位高人发现,网寻无应,索骥无着,奈何条件所限,只能择期亲往。现看到铭文,拜读文献,有些“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感觉,获益匪浅。只是:
       既为本姓人,如能通报实名,敞亮说话,方便大家求教,则善莫大焉!
    効姓留言
    [现0条]
    经典值1
    [编辑][取消]
    2011年May月
    12:0:46
    姓氏评论効天庆
    効姓留言
    [现0条]
    经典值0
    [编辑][取消]
    2011年April月
    1411:51:10
    翻阅《中华古今姓氏大辞典》所得云霞微茫
      
      书里对“郊”姓介绍:
      现行罕见姓氏。今湖北之武汉、浙江之椒江等地有分布。《路史》云:“莒后有郊氏;楚亦有郊氏。。”又云:“《穆天子传》有正公郊父,郊姓或史出此。”
      
      可见郊姓很早就有,起源于先秦。先前传出効姓或为郊误写,其说不攻自破。
      
      
      
      书里对効姓的介绍如下:
      効:罕见姓氏,《姓氏词典》引《中国姓氏汇编》收载;《中国姓氏大全》亦载,其注
      “效”云:“一作効。”未详其源。
      
      
      
      书里对效姓的介绍如下:
      效: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太原,临汾、运城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山西人口姓氏大全》收载;《中文大字典》转引《姓苑》亦收,未详其源。
      
      
    効姓留言
    [现0条]
    经典值0
    [编辑][取消]
    2011年April月
    1211:57:24
    河南是一个蒙古族大省,元末很多蒙古人定居河南云霞微茫
      元末,有很多蒙古人定居河南。其中有很多人至今依然保留蒙古族身份。効姓在河南,不是个案。只不过姓効的人可能自身力量小、人数少,或者还有其他原因,总之彻底变作了汉族人。当然,这只是在効姓人关于祖先是蒙古人的这一传说的基础上,建立的猜测。
      以下是一些网上搜集来的资料
      。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河南省有蒙古族82170 人。
      在南阳镇平县晁陂镇、贾宋镇、老庄乡的蒙古族聚居村中,流传这样一个传说:晁陂蒙古族的祖先是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的第四个儿子铁木花儿,元朝灭亡后从大都(今北京)到晁陂来隐居。这种传说也得到了相关学者的认可。
      
       他们认为:居住在南阳地区镇平县晁陂镇的蒙古族以及由此分散出去的王姓蒙古族是元末隐居下来的元朝官员的后裔。
      
       关于这一点,在这支蒙古族的族谱上有明确的记载:“昔元纪,自文宗殂,顺帝御极,明主由和阳渡江,取太平路逼燕京,元帝奔应昌,遂移祚。公睹气运迭嬗,克自保重,游冀北,走覃怀,率江左,渡河南,偕先大人经历殆尽,卜居晁陂。”
      
       从上述族谱中得知:他们的祖先铁木花儿,在晁陂单传四世,始祖无真实姓名,号“ 二老”,二世祖号“大老”,三世祖名王贵,四世祖名王宗祥,他们的墓碑上只有“王公之墓”字样,均没有出现名字,名字是在五世祖墓碑上才出现的,五世祖王东溪,生四子:辂、轲、轼,第四子夭殇,三个儿子的后代分散在镇平、内乡、南召、南阳诸县。
      
      二是不“ 圆月”。农历八月十五祭月、吃月饼是汉族的习惯,称为“圆月”。由于“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在河南甚为流行,所以在蒙古族群众心目中,不免把“圆月”视为一种敌对行为;
      
      四是同姓不婚,维持以男性计算的蒙古血统;
      
      《五石脂》中说,元末农民大起义,群雄纷起,反对元蒙政府,元顺帝逃往塞北,在中原的蒙古族达官贵人也四散逃跑。河南有一蒙古家族迁移到吴江,避居南莘塔村。为防备不测,只得放弃蒙古族姓氏,改用汉字“迮”姓。据说,他们的祖先居住在中原近百年了,早已熟悉汉文化。起先选择“昨”字作姓,寓意“不忘昨天”。后来又觉得不妥,“昨”字易遭人猜疑。联想到全家族千里迢迢跋涉到江南,于是去掉“日”字,加走之底成“迮”字。而“迮”字本意逼迫、仓促,又有半个“昨”字。一个“迮”字隐含家族命运的几重意义,最恰当不过了。
      
      河南内黄 清丰 的 董.李.马.关.陈 五姓蒙古族人是当年豫王铁木黎为了逃避明兵追捕,令五子改姓,随其妻姓:铁木清(董清)、铁木明(李明)、铁木能(马能)、铁木杰(关杰)、铁木俊(陈俊),分居五处,这便有了今日的豫王铁木黎为了逃避明兵追捕,令五子改姓,随其妻姓:铁木清(董清)、铁木明(李明)、铁木能(马能)、铁木杰(关杰)、铁木俊(陈俊),分居五处,这便有了今日的 五姓并《五姓宗谱》。经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满昌等三位学者,2007年2月r对《五姓宗谱》进行考证,确认元朝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五代曾孙铁木黎后裔在今河南内黄、清丰一带。
        史记记载,忽必烈是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四子拖雷的儿子,即成吉思汗的孙子。当时,元世祖忽必烈第七子西平王奥鲁赤的曾孙铁木黎任御史中丞,赐豫王封地河南。
      
        大元帝国于一三六八年覆灭,当时中国各省的蒙古人为了逃避明王朝的追杀,隐姓埋名四处逃难。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满昌、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族哲学史教授武国骥,内蒙古科技出版社民俗学博士、研究员布林特古斯三位学者,对现存于河南内黄、清丰县大清时期的《五姓宗谱》考证后认为,豫王铁木黎由于来不及后撤,隐居到今内黄县、清丰县一带。
      
       大元豫王铁木黎第二十三代子孙,即铁木明后裔内黄县卜城乡马次范村村名李希顺告诉记者:“直到清初后裔才得以公开身份,并立碑祭祖,凭吊古贤,《元御史中丞河南行省右丞文贞公墓》对这段史料也有明确记载,我们五姓家族的族称应是蒙古族。”
      
       目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成吉思汗研究所认定了河南省内黄县等地区有关成吉思汗后裔一事。
      
       洛阳地区的蒙古族一律姓李。这支蒙古人多居住在孟津县。孟津县麻屯乡君帐村老人李学仁@@藏的《李氏族谱》云:李出有元,札刺尔氏。自始祖忠宣生忠武,以开国勋封鲁。忠武生忠定,食采东平,遂居州之阳谷马儿庄。忠定子七,可传者长忠烈,次武靖王霸都鲁,子五,长子忠宪安童,忠宪生司徒兀良台,司徒生文忠拜住……这里的忠宣、忠武、忠定分别指孔温窟哇、木华黎、李鲁。稍有不同的是,李鲁长子塔思没有忠烈溢号,霸都鲁乃其三子而非次子。霸都鲁只直四子而非五子,其他都与《元史》吻合。木华
       黎是元代颇有权势的家族,他本人及父亲、儿子均曾封王,孙子拜住、玄孙安童任过右丞相,一门显赫,职高位崇,受封于鲁,定居东平。霸都鲁的六世孙怀远任松江(今属上海市)万户府,怀远之子咬儿袭父职,举家迁往松江。明军占领松江,咬儿之子可用因“款附意缓,滴戌河南……世居洛县之南关,是为河南祖。”所谓
       “款附意缓’云云,分明是说投降迟了,因此获罪滴戍河南。由于他们是胜朝遗民,不敢再姓札刺尔氏,以免招来祸患,于是“易氏日李,从木从子,志所自也。”取“札”的偏旁“木”字,下面加上“子”字,就成了“李”字,表示仍是札刺尔氏的子孙,这就是洛阳一带蒙古人改姓李氏的由来。作家李准即孟津的蒙古人、他自己就说,“姓札刺尔氏,不讳其祖为鞑人
      
      
       平顶山地区的蒙古人姓马、宣二姓。市效北渡乡荆山村有一千三百六十多人,已延续二十八世,全姓马。叶县廉村乡宣疙瘩村有数百人,全姓宣。其他村庄还散居有不少宣姓的。 马庄村有一百多人,全姓马。他们分别是元朝蒙古族官员马秃塔儿、宣贴木儿的后裔乾隆时修的《叶县志》提到马秃塔儿时说:到正间累官昭勇大将军,@@枢密院事、上轻车都尉,追封范阳郡侯,侨居于县北荆山下。马氏祖坟至今仍完好无损,其中一通石碑写道:
      
       先始祖范阳侯(即马秃塔儿),有功于元,敕赐荆山。明兴,马氏子孙俱以胜国名臣之后获罪新朝(指明朝),因仆茔中碑石及一切天禄辟邪翁仲之属而埋之,隐胜名不仕。久而失记,不知墓碑所在。
      
       明朝推翻了元朝,原来高贵显赫的蒙古人,一下子从峰巅跌入了谷底。马秃塔儿的后人因得罪新朝而招致罪戾,便推倒了祖坟中的石碑、翁仲,隐去了本来姓名,不敢出仕,摘取其祖先马秃塔儿的马字为姓,以免明朝统治者识出他们的庐山真面目。宣帖木儿的后人也照此办理,改称宣姓。
    効姓留言
    [现0条]
    经典值1
    [编辑][取消]
    2011年March月
    822:48:41
    对効姬墓志铭的初步研究云霞微茫
      我在2007年发现洛阳曾经出土了唐朝的効姬墓志铭后,就把这条线索发到了这里,一直盼着有人能对此加以研究。可惜我痴坐傻等了这么多年,一直没什么动静。看来解铃还须系铃人,还是我自己动手吧。《全唐文补遗》第二辑第一百三十页,有这篇墓志铭的原文。为了我们研究方便之需,我把它译成了白话文,括号里的文字是我加的注解。我古汉语底子很薄,而这篇墓志铭写得又古朴高雅,晦涩难懂,所以也许会有诸多翻译失误,大家海涵,可以随意指正。由于碑文最后诗词的内容对于我们的研究无要紧信息,再者为了不破坏古典诗词艺术之美,这首词我没有翻译。当初笔者在北大图书馆网站检索出来该墓志铭的题名为“張君妻効姬墓誌”,应当是资料整理人员的笔误。因为碑文里只提到効姬夫人嫁到了姓张的家庭,并没有说其夫叫张君(莫非是资料制作者出于尊重加了“君”字?匪夷所思)。碑文倒是提到了効姬夫人的父亲名叫効君恪(隋朝渤海令)和祖父効神英(北齐宜昌郡守)。由于唐朝的外命妇品秩中,四品官员之母或正室为乡君,所以効姬不是一位四品官员之母,就是一位四品官员之妻。
       从时间推算,既然効姬逝于永徽六年(公元655年),而且寿命是九十二岁,那么她应该出生于公元563年的北朝时代。碑文上记载効姬的祖父効神英在齐国的宜阳作郡守,但是在这段历史时期,有过两个齐国,一个南齐,一个北齐。由于宜阳归北齐统治,而南齐在南方(并且公元502年就灭亡了),相隔甚远,所以碑文上的齐国当指北齐。
       我先来说说这段历史的大概脉络。西晋末年由于“八王之乱”,导致匈奴、鲜卑、羯、氐、羌五胡入主中原,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五胡乱中华,也是东晋的开始。东晋朝廷在南方,五胡在北方建立了十六个国家,历史上称五胡十六国。后来鲜卑族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统一了北方,成为北朝第一个朝代。北朝承继五胡十六国,为胡汉融合的新兴朝代。六镇暴动后,北魏国力大衰,最后分裂成东魏及西魏,并分别由北齐及北周取代。北齐在历史上是一个十分奇怪的朝代,由于其源头六镇流民偏向鲜卑化,使得北齐极力倡导胡文化。皇帝高氏就是鲜卑化汉人。皇帝并不以是汉族为荣,为了强调这一点,平常上朝也讲鲜卑话,只有在私下里才说汉语。事实上六镇暴动就是对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公开反动,并取得了最后的成功。
       効姬的祖父効神英,就在北齐做宜阳郡守的官职。所以他极有可能是胡人。笔者推测,効姓就是一个胡姓。因为从十六国到北朝这段时期,由于五胡入主中原,中原大地出现了一大批胡姓。姚薇元写的《北朝胡姓考》一书,专讲此课题,里面介绍了很多胡姓的来龙去脉。但此书只讲可考的,并且有影响力的胡姓,并未提到効姓。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一读。大家若有兴致,还可以读一读《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尤其是《北齐书》、《北史》和《魏书》,对于了解这一时期的具体状况十分有价值,有利于对碑文信息进行深一步的挖掘。可惜这些史书我都没有读过,所知十分有限。
       先前大家所讨论的効姓和校姓是否同源,我也十分留意。如果効姓和校姓同源被证实,那么我们就是蒙古人(胡人)后裔。假使我们的効姓是继承自南北朝时出现的那个効姓,那我们多半还是胡人后裔。总之,不管怎么研究,我们都难以跳出胡人后裔这个圈子。
      
      
      
      墓志铭全部原文如下:
      
      
      唐故洛陽縣淳俗鄉君効夫人(姬)墓誌銘并序
      
      夫人諱姬,河南洛陽人也。夫桂水千里,演茂族之長流;台山萬尋,標洪基之峻峙。於是冠蓋云谷,龜组陸離。長者溢於缣缃,髦俊該於譜諜。祖神英,齊宜陽郡守。父君恪,隨渤海令。並秀異一時,望重古今。弘義讓而字育,振平慧而當官。豈止獨理亂繩,儉著萊蕪者也。夫人即渤海之長女,素染徽猷,舊敦風教。貞明白雪,質炫秋霜。言囗可模,行諸張氏。婉塤篪而立性,總椒桂而凝懷。終日有言,法之者彌眾;盡朝而笑,悅之者無厭。故內外挹其規模,鄉曲仰其高行。及耳順孤寡,作範閨門。六親惟其母儀,宗黨服其四德。所以少存婦則,老而可蒼,蒼而可模。聞諸好事,詔授洛陽縣淳俗鄉君,優年德也。誠可人懷貞順,永庇華宗。何其桂樹春彫,芝蘭霜被。粤以永徽六年正月十九日,終於立德里,春秋九十二。以其年二月六日殯於邙山,禮也。庶翠微為沼,仰玄石而傳芳;碧浪成丘,酌斯銘而存德。其詞曰:
      瞻紛紜之盛烈,播帝籍之縑緗。俯貽則於千歲,仰當代之琳琅。凝德音於淑媛,實景行之昂藏。貞順艶於春日,志節粲於秋霜。何天德之舞輔,奄摧落于斯良。悲華庭之少行跡,泣重阜而掩芬芳。歌薤露兮酸野外,風蕭蕭兮悽白楊。
      
      
      白话译文如下:
      唐故洛陽縣淳俗鄉君効夫人(姬)墓誌銘并序
      
       効夫人名字叫姬,河南洛阳人。她的家族兴盛繁茂,生生不息,像那千里的桂水(不知是否指发源于桂林的那条河,待考)。家族的基业高耸,像那万寻高的台山(不只是什么山,待考)。这家做官的人特别多,有各式各样的官。族谱上记载着大量德行高尚之人和才智杰出之士。効夫人的祖父名叫効神英,齐国(当指南北朝时的北齐)的宜阳郡守(官名,相当于市长)。効夫人的父亲名叫効君恪,是隋朝的渤海令(官名,相当于县长)。这两人在当时都很出色,名望为古今所重。他们通过弘扬谦让的美德来统治百姓,振导百姓。他们非但政绩突出,而且生活朴素。
       効夫人是家中长女,平时就受到美善修养的熏陶,有很好的教养。坚贞犹如白雪秋霜。由于言囗(此处墓碑脱落一字)可作楷模,嫁到了姓张的家庭。她有像婉转乐器一样的本性,好的品质集于一身。她整天都有良言出口,人们都向她学习。人们都爱戴她,无论家人还是外人,都赞赏她的榜样作用。同乡人景仰她的高尚行径。効夫人六十岁丧偶后,其行为成为妇女们的典范。亲戚都赞赏她的为母之道,族人和同乡全佩服她的四德修养。这一切都靠的是她年轻时遵循作妇女的准则,这样老了以后就成为了妇女的典范。朝廷知道了这些,就授予她“洛阳县淳俗乡君”的称号以表彰她的长寿和美好德行。这个表彰确实可让人的情绪受到感化,变得专一婉顺,这会永远庇佑同宗。
       为何春天的桂树会凋零,芝兰会被霜盖(惋惜美好事物的逝去)?她在永徽六年正月十九日过世,享年九十二岁。同年二月六日葬于邙山,举行了葬礼。
       或许当青山变为池沼,碧浪化作山丘(指很久的将来,世间已经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变)后,人们仰观这个墓碑,思考这篇墓志铭,她的美名美德依旧会流传。
      其词曰:
      瞻纷纭之盛烈,
      播帝籍之缣缃。
      俯贻则于千岁,
      仰当代之琳琅。
      凝德音于淑媛,
      实景行之昂藏。
      贞顺艶于春日,
      志节粲于秋霜。
      何天德之舞辅,
      奄摧落于斯良。
      悲华庭之少行迹,
      泣重阜而掩芬芳。
      歌薤露兮酸野外,
      风萧萧兮凄白杨。
    効姓留言
    [现0条]
    经典值0
    [编辑][取消]
    2011年March月
    78:14:45
    注册一个ID来发帖云霞微茫
      我从2006年就开始关注这个効姓论坛了。先开始看到这里留言寥寥,効延庆先生(以留言时间看,好像他最早来到这里)写的姓氏介绍栏里只说到我姓有甘肃支系,而未提河南支系(当时惊讶于甘肃竟然还有我姓人聚居,出乎意料)。于是我留言说河南许昌一带也有很多我姓人居住(由于我当时误以为舞阳在许昌境内。而且也不清楚舞阳到底有多少我姓人,后来才知道少得可怜)。紧接着这里来了舞阳县的効志军先生,他厘清了我姓河南支系的头绪。
      平时偶尔会来这里看看,有时还会留言说说自己的想法。我甚至还曾到处检索古籍,以期在古籍中发现些有关我姓的蛛丝马迹。最后功夫没有白费,在北大图书馆网站检索到了那篇关于唐朝効夫人的墓志铭,然后我把这条线索发到了这里。当时感觉关于我姓起源问题的研究,我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打算参与,欲坐等高人来研究。但是能为研究者打这些下手,也是好的。一直很期待有人能够寻找出来我姓的源流与沿革。后来去隔壁人家校氏的论坛看了看,校姓人士对他们姓氏起源的探寻深度令我啧啧称奇,很华丽很精彩,那些内容完全可以结合到对我姓起源的讨论中来。又得知甘肃支人士修订家族谱系,感到很有意义。还知道了各地効氏与校氏人士曾在郑州聚会,共商大事,也不知道详情如何。这些年来介绍栏里的内容屡经更新,内容充实了很多。如今,这些内容已经在网上辗转流传,甚至还被好事者转到了百度百科里,殊觉可笑。
      这么多年过去了,论坛似乎越来越沉寂。以留言数量看,这里只有効延庆先生、効志军先生以及本人比较活跃。当初本以为我们既然对该问题如此重视,我姓的来龙去脉会被很快挖掘出个大概。但看论坛里的内容刷新,似乎进步不是很大。同时也感到这件事做起来并不容易,要涉及到以国学为主的多个学科领域。虽然我才二十多岁,但也不知有生之年能否见到研究取得最终成功。继续坐等高人实非良策,对自己姓氏的研究应该积极主动,当仁不让。即使才疏学浅,也应尽力施为。等着看好戏,好戏不知何时才能上演,也许真的遥遥无期。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于是我开始着手干了。现已取得若干成果,我将陆续贴出我的几篇文章,只作抛砖,希冀引得美玉出。大家若觉得我文章中不合理处颇多,就全当我是在这里灌水以添加人气吧。今后但愿不要只是我等三人孤军奋战,自言自语,请有识之士咸与讨论。况且我姓的总人数虽然有可能暂时还在增长,但是由于老龄化,大趋势是趋于减少的(这和全国的人口现状异曲同工),以后未必会掀起研究高潮。我们应该尽早发力。
      由于我姓实在太小太小,属于罕见姓氏,专家会来研究的可能很渺茫,这个研究还要靠我们姓効的人自己,求人不如求己。我姓的起源发展可能蕴含着一个跌宕曲折的传奇,我们应该把这出好戏的幕布拉开。况且饮水尚且思源,这个研究实际意义也很大。我呼吁大家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都能有舍我其谁的观念,为我们姓氏的起源发微添砖加瓦,一起加入寻根之旅。尤其是懂国学的我姓友人,这个研究很需要你们参与。大家群策群力,终能拨开迷雾,找到结果。即使我们不能找到最终结果,那么我们的讨论也不会是徒劳,毕竟愚公还去移山,以后只要还有人姓効,研究就会不绝如缕,我们的成果会传承下去。此事意义重大非凡,希望早日水落石出,使后人不再像我们一样如此迷茫。以上所说,不知大家以为然否。
      
      
      
    効姓留言
    [现1条]
    经典值4
    [编辑][取消]
    2011年March月
    519:57:27
    回复効志军先生云霞微茫
      你发的资料我研究了一下。
      你说“ 歙縣(安徽)志: 10卷, 卷首 : 1卷, 第 9-16 卷 作者:沈伯棠,勞逢源,该书中多次提到効氏”。
      其实这里只提到一次效氏,其他几处不是。该处我试着解了一下。如下:
      原文:玉琮妻吴氏柯氏:磻溪人(指吴氏),祖姑病,笃医药罔效。氏刲股以进祖姑…………
      
       意思是方玉琮的妻子(之一)吴氏是磻溪人,她祖姑病了,吃药无效,她就割下自己腿上的肉来医治。。。。。。。(赞叹古人的孝道!)
      
      虽然和我们的姓氏并无关联,但我还是敬佩効志军先生的积极热情。大家一起探讨。
    効姓留言
    [现0条]
    经典值0
    [编辑][取消]
    2011年February月
    259:4:24
    姓氏评论访客
    効姓留言
    [现1条]
    经典值4
    [编辑][取消]
最前  <<上页   下页 >> □最后

効xiao
姓氏最新1讨论

维客与宗祠

姓氏操作面板

姓介绍修订史

谱概况修订史

万家姓的说明

姓氏联络
相关留言
  • 姓氏经典留言
  • □502293067:姓氏评论(2014/5/20 10:08:02)
  • □効延庆:姓氏评论(2012/9/1 18:13:25)
  • 同宗志军、云霞微茫二先生:
      读其所采,获取、启发不少,由衷钦佩。十分感谢对効氏探源所作的贡献!
      効姬夫人墓志铭极具价值。
      相信越来越多効氏子孙的关注,必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发现。
  • □効延庆:姓氏评论(2011/11/3 15:00:24)
  • 云霞微茫:
       问好!
       早已高度关注効姬夫人墓志铭,不知内容所陈又何位高人发现,网寻无应,索骥无着,奈何条件所限,只能择期亲往。现看到铭文,拜读文献,有些“踏破铁鞋无觅处”的感觉,获益匪浅。只是:
       既为本姓人,如能通报实名,敞亮说话,方便大家求教,则善莫大焉!
  • □云霞微茫:河南是一个蒙古族大省,元末很多蒙古人定居河南(2011/4/12 11:57:25)
  • 元末,有很多蒙古人定居河南。其中有很多人至今依然保留蒙古族身份。効姓在河南,不是个案。只不过姓効的人可能自身力量小、人数少,或者还有其他原因,总之彻底变作了汉族人。当然,这只是在効姓人关于祖先是蒙古人的这一传说的基础上,建立的猜测。
      以下是一些网上搜集来的资料
      。
      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河南省有蒙古族82170 人。
      在南阳镇平县晁陂镇、贾宋镇、老庄乡的蒙古族聚居村中,流传这样一个传说:晁陂蒙古族的祖先是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的第四个儿子铁木花儿,元朝灭亡后从大都(今北京)到晁陂来隐居。这种传说也得到了相关学者的认可。
      
      他们认为:居住在南阳地区镇平县晁陂镇的蒙古族以及由此分散出去的王姓蒙古族是元末隐居下来的元朝官员的后裔。
      
      关于这一点,在这支蒙古族的族谱上有明确的记载:“昔元纪,自文宗殂,顺帝御极,明主由和阳渡江,取太平路逼燕京,元帝奔应昌,遂移祚。公睹气运迭嬗,克自保重,游冀北,走覃怀,率江左,渡河南,偕先大人经历殆尽,卜居晁陂。”
      
       从上述族谱中得知:他们的祖先铁木花儿,在晁陂单传四世,始祖无真实姓名,号“ 二老”,二世祖号“大老”,三世祖名王贵,四世祖名王宗祥,他们的墓碑上只有“王公之墓”字样,均没有出现名字,名字是在五世祖墓碑上才出现的,五世祖王东溪,生四子:辂、轲、轼,第四子夭殇,三个儿子的后代分散在镇平、内乡、南召、南阳诸县。
      
      二是不“ 圆月”。农历八月十五祭月、吃月饼是汉族的习惯,称为“圆月”。由于“八月十五杀鞑子”的传说在河南甚为流行,所以在蒙古族群众心目中,不免把“圆月”视为一种敌对行为;
      
      四是同姓不婚,维持以男性计算的蒙古血统;
      
      《五石脂》中说,元末农民大起义,群雄纷起,反对元蒙政府,元顺帝逃往塞北,在中原的蒙古族达官贵人也四散逃跑。河南有一蒙古家族迁移到吴江,避居南莘塔村。为防备不测,只得放弃蒙古族姓氏,改用汉字“迮”姓。据说,他们的祖先居住在中原近百年了,早已熟悉汉文化。起先选择“昨”字作姓,寓意“不忘昨天”。后来又觉得不妥,“昨”字易遭人猜疑。联想到全家族千里迢迢跋涉到江南,于是去掉“日”字,加走之底成“迮”字。而“迮”字本意逼迫、仓促,又有半个“昨”字。一个“迮”字隐含家族命运的几重意义,最恰当不过了。
      
      河南内黄 清丰 的 董.李.马.关.陈 五姓蒙古族人是当年豫王铁木黎为了逃避明兵追捕,令五子改姓,随其妻姓:铁木清(董清)、铁木明(李明)、铁木能(马能)、铁木杰(关杰)、铁木俊(陈俊),分居五处,这便有了今日的豫王铁木黎为了逃避明兵追捕,令五子改姓,随其妻姓:铁木清(董清)、铁木明(李明)、铁木能(马能)、铁木杰(关杰)、铁木俊(陈俊),分居五处,这便有了今日的 五姓并《五姓宗谱》。经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满昌等三位学者,2007年2月r对《五姓宗谱》进行考证,确认元朝元世祖忽必烈的第五代曾孙铁木黎后裔在今河南内黄、清丰一带。
        史记记载,忽必烈是成吉思汗(铁木真)的四子拖雷的儿子,即成吉思汗的孙子。当时,元世祖忽必烈第七子西平王奥鲁赤的曾孙铁木黎任御史中丞,赐豫王封地河南。
      
        大元帝国于一三六八年覆灭,当时中国各省的蒙古人为了逃避明王朝的追杀,隐姓埋名四处逃难。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满昌、内蒙古师范大学蒙古族哲学史教授武国骥,内蒙古科技出版社民俗学博士、研究员布林特古斯三位学者,对现存于河南内黄、清丰县大清时期的《五姓宗谱》考证后认为,豫王铁木黎由于来不及后撤,隐居到今内黄县、清丰县一带。
      
      大元豫王铁木黎第二十三代子孙,即铁木明后裔内黄县卜城乡马次范村村名李希顺告诉记者:“直到清初后裔才得以公开身份,并立碑祭祖,凭吊古贤,《元御史中丞河南行省右丞文贞公墓》对这段史料也有明确记载,我们五姓家族的族称应是蒙古族。”
      
       目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成吉思汗研究所认定了河南省内黄县等地区有关成吉思汗后裔一事。
      
       洛阳地区的蒙古族一律姓李。这支蒙古人多居住在孟津县。孟津县麻屯乡君帐村老人李学仁@@藏的《李氏族谱》云:李出有元,札刺尔氏。自始祖忠宣生忠武,以开国勋封鲁。忠武生忠定,食采东平,遂居州之阳谷马儿庄。忠定子七,可传者长忠烈,次武靖王霸都鲁,子五,长子忠宪安童,忠宪生司徒兀良台,司徒生文忠拜住……这里的忠宣、忠武、忠定分别指孔温窟哇、木华黎、李鲁。稍有不同的是,李鲁长子塔思没有忠烈溢号,霸都鲁乃其三子而非次子。霸都鲁只直四子而非五子,其他都与《元史》吻合。木华
       黎是元代颇有权势的家族,他本人及父亲、儿子均曾封王,孙子拜住、玄孙安童任过右丞相,一门显赫,职高位崇,受封于鲁,定居东平。霸都鲁的六世孙怀远任松江(今属上海市)万户府,怀远之子咬儿袭父职,举家迁往松江。明军占领松江,咬儿之子可用因“款附意缓,滴戌河南……世居洛县之南关,是为河南祖。”所谓
       “款附意缓’云云,分明是说投降迟了,因此获罪滴戍河南。由于他们是胜朝遗民,不敢再姓札刺尔氏,以免招来祸患,于是“易氏日李,从木从子,志所自也。”取“札”的偏旁“木”字,下面加上“子”字,就成了“李”字,表示仍是札刺尔氏的子孙,这就是洛阳一带蒙古人改姓李氏的由来。作家李准即孟津的蒙古人、他自己就说,“姓札刺尔氏,不讳其祖为鞑人
      
      
       平顶山地区的蒙古人姓马、宣二姓。市效北渡乡荆山村有一千三百六十多人,已延续二十八世,全姓马。叶县廉村乡宣疙瘩村有数百人,全姓宣。其他村庄还散居有不少宣姓的。 马庄村有一百多人,全姓马。他们分别是元朝蒙古族官员马秃塔儿、宣贴木儿的后裔乾隆时修的《叶县志》提到马秃塔儿时说:到正间累官昭勇大将军,@@枢密院事、上轻车都尉,追封范阳郡侯,侨居于县北荆山下。马氏祖坟至今仍完好无损,其中一通石碑写道:
      
       先始祖范阳侯(即马秃塔儿),有功于元,敕赐荆山。明兴,马氏子孙俱以胜国名臣之后获罪新朝(指明朝),因仆茔中碑石及一切天禄辟邪翁仲之属而埋之,隐胜名不仕。久而失记,不知墓碑所在。
      
       明朝推翻了元朝,原来高贵显赫的蒙古人,一下子从峰巅跌入了谷底。马秃塔儿的后人因得罪新朝而招致罪戾,便推倒了祖坟中的石碑、翁仲,隐去了本来姓名,不敢出仕,摘取其祖先马秃塔儿的马字为姓,以免明朝统治者识出他们的庐山真面目。宣帖木儿的后人也照此办理,改称宣姓。
  • □云霞微茫:注册一个ID来发帖(2011/3/7 8:14:46)
  • 我从2006年就开始关注这个効姓论坛了。先开始看到这里留言寥寥,効延庆先生(以留言时间看,好像他最早来到这里)写的姓氏介绍栏里只说到我姓有甘肃支系,而未提河南支系(当时惊讶于甘肃竟然还有我姓人聚居,出乎意料)。于是我留言说河南许昌一带也有很多我姓人居住(由于我当时误以为舞阳在许昌境内。而且也不清楚舞阳到底有多少我姓人,后来才知道少得可怜)。紧接着这里来了舞阳县的効志军先生,他厘清了我姓河南支系的头绪。
      平时偶尔会来这里看看,有时还会留言说说自己的想法。我甚至还曾到处检索古籍,以期在古籍中发现些有关我姓的蛛丝马迹。最后功夫没有白费,在北大图书馆网站检索到了那篇关于唐朝効夫人的墓志铭,然后我把这条线索发到了这里。当时感觉关于我姓起源问题的研究,我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不打算参与,欲坐等高人来研究。但是能为研究者打这些下手,也是好的。一直很期待有人能够寻找出来我姓的源流与沿革。后来去隔壁人家校氏的论坛看了看,校姓人士对他们姓氏起源的探寻深度令我啧啧称奇,很华丽很精彩,那些内容完全可以结合到对我姓起源的讨论中来。又得知甘肃支人士修订家族谱系,感到很有意义。还知道了各地効氏与校氏人士曾在郑州聚会,共商大事,也不知道详情如何。这些年来介绍栏里的内容屡经更新,内容充实了很多。如今,这些内容已经在网上辗转流传,甚至还被好事者转到了百度百科里,殊觉可笑。
      这么多年过去了,论坛似乎越来越沉寂。以留言数量看,这里只有効延庆先生、効志军先生以及本人比较活跃。当初本以为我们既然对该问题如此重视,我姓的来龙去脉会被很快挖掘出个大概。但看论坛里的内容刷新,似乎进步不是很大。同时也感到这件事做起来并不容易,要涉及到以国学为主的多个学科领域。虽然我才二十多岁,但也不知有生之年能否见到研究取得最终成功。继续坐等高人实非良策,对自己姓氏的研究应该积极主动,当仁不让。即使才疏学浅,也应尽力施为。等着看好戏,好戏不知何时才能上演,也许真的遥遥无期。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于是我开始着手干了。现已取得若干成果,我将陆续贴出我的几篇文章,只作抛砖,希冀引得美玉出。大家若觉得我文章中不合理处颇多,就全当我是在这里灌水以添加人气吧。今后但愿不要只是我等三人孤军奋战,自言自语,请有识之士咸与讨论。况且我姓的总人数虽然有可能暂时还在增长,但是由于老龄化,大趋势是趋于减少的(这和全国的人口现状异曲同工),以后未必会掀起研究高潮。我们应该尽早发力。
      由于我姓实在太小太小,属于罕见姓氏,专家会来研究的可能很渺茫,这个研究还要靠我们姓効的人自己,求人不如求己。我姓的起源发展可能蕴含着一个跌宕曲折的传奇,我们应该把这出好戏的幕布拉开。况且饮水尚且思源,这个研究实际意义也很大。我呼吁大家各自发挥自己的长处,都能有舍我其谁的观念,为我们姓氏的起源发微添砖加瓦,一起加入寻根之旅。尤其是懂国学的我姓友人,这个研究很需要你们参与。大家群策群力,终能拨开迷雾,找到结果。即使我们不能找到最终结果,那么我们的讨论也不会是徒劳,毕竟愚公还去移山,以后只要还有人姓効,研究就会不绝如缕,我们的成果会传承下去。此事意义重大非凡,希望早日水落石出,使后人不再像我们一样如此迷茫。以上所说,不知大家以为然否。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
关于NETOR | 招聘信息 | 联系邮箱 | 策略联盟
Copyright (C)2000-2024 netor.net.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Netor网同纪念 客服电话:400-088-0131 微信:15011475923 微博:关注Netor纪念
沪ICP备17033281号 上海圣晏网络技术有限公司